最靠近明軍戰船的三條安宅船遭遇了最猛烈的打擊,炮擊結束后木盾出現了六七處破口,帶上十余名倭寇水軍的傷亡。
這或許也是未來二百年海戰,火炮最尷尬的地方。
雖然炮聲隆隆,但實際上大部分炮彈都會走失。
而被這三艘安宅船周圍的倭船則看到船身附近不斷有大股水濺起,顯然都是那轟鳴聲帶來的炮彈。
“明國水軍居然帶著這么多大崩.”
轟隆的炮聲終於結束了,但第一次炮擊的影響卻才剛剛在倭寇軍中產生。
倭國的戰國時期雖然打得激烈,但是從未出現過如此規模的炮擊。
強大的大名,能夠一次性使用上千鐵炮手,就已經相當利害了。
甚至,織田信長在長篠合戰中一次性動用三千多鐵炮手,靠著壕溝柵欄擊退武田軍團多輪衝鋒,至今仍被倭國人津津樂道。
但是,動用大炮卻非常罕見。
實際上,倭國此時能量產的大口徑火器是抱式大筒,口徑是鐵炮三倍以上的一種火器,在倭寇已經算是炮了。
也有人說,大筒或許算擲彈筒的前身。
在倭國驚嘆明軍水師火炮之多時,明軍戰船上,炮手已經完成二次裝填,而在他們面前的戰船已經從高大的安宅船變成了關船。
關船和安宅船其實外形差別不大,所以明軍水手自然分不清楚,但按照福船有大小來看,所以他們自然以為面前這些體積小很多的倭軍戰船和前面那些大船是一樣的。
毫無疑問,直接瞄準打就是了。
安宅船因為船體巨大,還可以使用厚重的木盾作為裝甲提供保護,而關船因為體型小很多,雖然也用木盾或者竹盾保護,但防護力當然是天差地別。
裝填完成,明軍炮手開始瞄準關船,隨后炮聲再次在戰場上響起。
如果說安宅船可以扛下明軍火炮幾十次打擊而不沉的話,關船顯然就沒有這個底氣了。
只是一次射擊過后,肉眼可見就有六、七條衝來的倭寇關船被擊中開始下沉。
顯然,這是意外被打中船體吃水線附近的倒霉蛋,而那些中炮的關船則更慘,大塊盾牌被打碎,露出里面哀鴻遍野的倭軍士卒。
“重點打擊這些小船。”
孫指揮發現后面這些倭船不似前面遇到的那些大船經打,面對現在倭船的數量優勢,自然改動了打擊目標。
幾炮擊中,基本就可以廢掉一艘小船,那這里六七十條小船只需要兜上兩圈就能全部干掉。
至於剩下的三十多只大船,后面慢慢打,不行就靠過去用火箭,丟火磚,燒了它。
“砰砰砰”
雖然並沒有進入鐵炮的打擊距離,可干挨打也不是倭國人的習慣,這時候他們也開始不管不顧使用手里的鐵炮弓箭,向著明軍戰船開火。
只是,彈丸、箭矢大多飛不到目標就掉進海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