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需要召集一批匠人,研究改良虎蹲炮。”
魏廣德一錘定音,這就是他召江治過來的原因,“我希望工部能夠儘快想辦法提高虎蹲炮射速,像佛朗機炮那樣快速發射,然后把樣炮送到軍前進行實戰測試”
魏廣德來的路上已經想過了,以當下的技術水平,要想大幅提高虎蹲炮的射速可能有難度。
但是,也絕對不是毫無辦法。
其實,佛朗機炮在某些方面,正是虎蹲炮最完美的技術來源。
把虎蹲炮做成空炮管,子藥筒直接后裝卡在炮筒里,只要能打出去就成了。
這個時代的火炮,最大的難題就是氣密性無法解決。
西方為什么在想出后裝武器后又果斷放棄,重新玩前裝大炮,因為射程不足。
但虎蹲炮需要射程嗎
完全不需要。
雖然虎蹲炮能打百丈,但魏廣德其實只需要他能在封鎖二、三十丈的戰場就足夠了。
想像一下,明軍如果遭遇后世英國龍蝦兵結陣而來,他們可是排著整齊隊列走到對方槍口前面,隔著百米,甚至最近能抵近到三五十米的距離,近距離用排槍掃掉對方前面的戰士,然后發動衝鋒擊潰對手。
而如果虎蹲炮在這個時候對著龍蝦兵來一頓掃射,那場景不要太美。
除了逼迫他們採用散兵線戰術外,幾無可以應對的辦法。
沒有了整齊的隊形,進攻勢頭可就沒有那么強的壓迫感了。
魏廣德把他的想法原原本本和張科、江治說了出來,由這兩位大佬思考這種武器使用是否會遇到什么問題。
張科是熟悉虎蹲炮的,早前在浙江他就見過,知道威力。
百五十丈的射程,那是大圓球能滾到的距離,實際不到百丈的有效射程。
戚家軍在剿倭時,虎蹲炮常常是打擊衝鋒倭寇的利器。
炮筒里先放火藥壓實,然后放霰彈,最后還要放個大圓彈堵在炮口起到一定密封效果。
一炮打出去,實彈能飛出四五十丈,而霰彈則是在二三十丈里打出彈幕。
就算是窮兇極惡的倭寇,面對虎蹲炮的掃射,也只有死傷慘重、狼狽奔逃,根本沒人還敢衝擊明軍軍陣。
張科覺得可行,江治則是考慮製造難度。
當然,魏廣德已經給出了大致思路,想想似乎可行。
“我馬上回去召集匠人研究,儘快拿出成品來。”
江治說道。
“進卿,你以為如何是否可用”
魏廣德點點頭,看向張科問道。
“可以做出來試試,確實,虎蹲炮不需要多遠的射程,只要能在二三十丈打出彈幕遮蔽戰場就足夠了。
而之前官軍使用虎蹲炮,往往都是當做一次性武器使用,打一炮就放棄,來不及裝填。”
張科說的這個,是明軍應對蒙古騎兵和不要命的敵軍時採用的辦法,虎蹲炮射速滿,射程短,沒機會二次裝填。
所以威力是大,但缺陷明顯。
魏廣德的建議,讓他豁然開朗,仗還可以這么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