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明點點頭:“對,有用牛肉的,當然,為了節省成本,可以用雞腿肉做紅潲。”
在聊過掃湯后,馮正明也是向江成哲和龍昆保順便請教一下鮑汁的做法。
兩人也沒有對馮正明隱瞞,而是領著他去看了現場鮑汁的制作。
鮑汁算是港城和粵菜廚師都必須要會做的東西。
整體上來說,鮑汁的煮制和高湯有些類似。
都是要用大量的老雞、豬骨以及豬蹄雞爪去燉煮出味道。
只不過鮑汁要保持那份濃厚。
馮正明仔細看了看,忍不住說:“你們這鮑汁的做法,倒是很像是我們蔥燒海參的那個蔥燒汁。”
聽馮正明這樣說,江成哲很好奇:“對了,你們的蔥燒海參,就是用大蔥燒海參嗎?”
馮正明點頭:“對,其實就是用大蔥燒海參,不過大蔥是要炸一下,然后炸出來的蔥油和蔥,還需要經過蒸制的。”
江成哲想了想有些奇怪問:“我看過你之前比賽的錄像,似乎你們做蔥燒海參,也是要提前給海參入味?好像你們那個入味的過程,很像是我們煮鮑汁?”
馮正明聽了笑著點點頭:“這就是我說,你們鮑汁很像是我們蔥燒海參的蔥燒汁的原因。”
實際上,通過廚師們之間的相互交流。
各地備料的過程有太多地方相似。
或許各地后面烹飪會有區別,在調味上也是有各地不同口味上的區別。
但是前期的很多準備工作,各地有太多的流程都是很相似。
這也可以看做,中華美食的根源確實是有一個統一的源頭。
因為是需要備料,所以廚師們的晚飯,干脆在后廚里吃了。
各地的廚師,分別用他們備料過程中的邊角料,在酒店后廚里做了一些平時的員工餐。
這一刻,廚師們沒有什么奇思妙想,也沒有相互之間的競爭。
大家都很樸實拿出各自當地一些家常菜,做出來當做是分享給大家的家常菜。
比如馮正明用一塊元寶肉,搭配上一些木耳、黃花菜、青椒,再加上兩個雞蛋,在后廚里炒了個很家常的木樨肉。
這個菜盡管是相當家常,但后廚里旺火搭配上馮正明的勺功。
炒出來的木樨肉當真是香飄整個后廚。
同樣東北三省的廚師,分別各自做了三個版本的鍋包肉。
其中有臥汁也有烹汁的版本,還有一個比較新的版本是加入番茄醬。
粵菜廚師來了一個蒜香炒海蟹。
川菜廚師用煮湯的肉塊來了個回鍋肉。
湘菜廚師則是來了一個小炒牛肉。
淮揚菜的廚師張泉徳不但是炒了一個簡化版的揚州炒飯。
他還用煮湯后老雞拆骨后,用雞肉混合豬肉丁、筍丁炒了餡,和蘇菜的廚師們一起包了三丁包給大家吃。
浙菜廚師和閩菜廚師合作,一起用手打魚丸搭配上莼菜做了一個莼菜魚丸湯。
閩菜廚師還用邊角料豬肉做了一些鹵肉出來。
港城的廚師也用一些邊角料,炒了一些小菜出來。
江成哲更是用芝士做了一個焗龍蝦。
后廚里各地廚師當真是各顯神通,不但是用邊角料做了豐盛的菜。
還根據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分別準備了像是包子、米粉、面條、炒飯、烙餅等不同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