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明也明白夏家人的期盼。
所以等人走后,他開始很認真詳細給夏家進行一番分析。
“師伯,各位師兄師姐,你們的廚藝肯定沒話說,確實把孔府菜傳承的很好,可是你們的菜還是做的太傳統。
我不是說傳統不好,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對美食的追求也會逐步提升。
很多時候,一道菜不只是要味道好,更需要在擺盤造型上多下功夫。
還有我之前提醒過你們的,在器皿上也是要做一些特色的準備。”
接下來,馮正明完全從商業經營的角度上,給了夏家人很多的建議。
這和單純從烹飪技法層面上給出建議很不同。
烹飪技法上的建議,更多是把菜做的更好,保證菜品的質量。
但菜做的足夠好,沒有合適的商業經營宣傳,也可能會喪失應有的關注度。
馮正明不是要讓夏家把孔府菜做的更加商業。
是要讓夏家盡可能復原一些當初孔府菜的內核。
比如在器皿選擇上,比如在擺盤造型的一些創新上。
不需要把菜量減少,而是要多加一些點綴。
當然,馮正明提出的一些方案,最主要的還是一樣。
“必須要有幾套不同規格宴席的餐具,孔府在很多人印象里,可能會成為他們求學的一個象征性東西,但同時孔府菜里也會有相應的各種宴席。
恢復孔府菜,不是要完全嚴格按照當初古時候那種規格去承辦宴席。
但可以用不同的餐具來進行一些區別。
比如升學宴是一套餐具,喜宴又是一套餐具,其他一些宴席也都備上一套餐具。”
聽馮正明這么說,夏家人有些驚訝。
“這要準備多少套餐具啊”
馮正明微笑:“不是要多好,關鍵是大小一致,色也都一致,我想未必會很多錢,備上不同的餐具,會顯得更加規矩。”
聽完馮正明的話,夏老師傅和夏振南都陷入沉思。
父子倆才是真正最后拍板做主的人。
其他人的意見,很多時候可能僅僅只是參考。
經過一番思考,父子倆達成了一致。
都同意馮正明的這個建議。
一方面父子倆都希望可以把孔府菜真正做好,要做的符合人們對孔府菜的那種預期。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父子倆更希望把孔府菜的招牌打響。
要打響品牌,那么就必須要做出一定付出。
需要展現出和別人家不一樣的東西。
就像是馮正明說的,大批量采購只追求大小一致、色一致情況下,實際上也未必會多少錢。
在餐具確定后,馮正明在菜品上也給出一些建議。
讓夏家制作出不同的菜單,不同宴席要用不同的菜單。
可以說馮正明的建議,屬于簡化版的孔府菜規矩。
既可以給人一種孔府菜確實很講究的感覺,又不需要夏家在保證菜品質量情況下,投入更多讓酒樓整體變得更商業。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