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馮正明真的揭露評委們的身份。
著實是讓現場的人感到驚訝不已。
這次贊助商里,最大兩位港城和澳城的大亨到場。
還有兩位來自京城的國宴大師。
最后一位評委則是科夫曼。
這樣五位評委,可以說是給第三道菜的牌面徹底拉滿了。
五位評委,兩位國宴大師代表專業性,一位海外的名廚代表了一種中西餐飲交流。
兩位港城和澳城的大亨,則是代表了不從專業性單純以適口來評價。
如果不是司徒爺爺年齡大,不適合一下子品嘗一百道菜,馮正明可能會讓自己爺爺和司徒爺爺一起參與品評。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馮正明擔心別人說自己有徇私的想法。
干脆讓五位跟所有廚師都幾乎沒有瓜葛的評委來。
這也是保證了第三道菜評分上的絕對公平。
現場所有參加比賽的廚師,自然也都沒有什么意見可說。
大家也都是鉚足了勁,想要在第三道菜更好的發揮一次。
馮正明也沒有多說說什么,讓現場開始比賽。
比賽開始,現場百名廚師各自開始忙碌。
兩位京城請來的國宴大廚,看著現場比賽廚師們的動作,就已經開始和其他評委進行交流。
馮正明為了讓科夫曼聽懂他們交流,所以就坐在旁邊擔任起翻譯。
兩位國宴大師可以說是在國宴上也都是觸類旁通的。
對魯菜的一些技法,兩位大師也都很懂。
可以在觀看烹飪過程中,點出現場一些廚師的小瑕疵。
“魯菜講究一個工整,一板一眼都要比較嚴格的遵從傳統技法,所以在過去魯菜一直屬于最規整的菜。”
“是啊,過去京城之所以八大樓都是魯菜,就是因為用魯菜請客不會出錯。”
“現在一些其他地方的菜也都逐漸在京里流行,魯菜反倒是不那么流行。”
“更多是因為,如今經濟中心往南去,南方經濟環境更好,因此也就帶動他們的餐飲名氣越來越大了。”
說到這,兩位國宴大師看向港城和澳城兩位大亨。
“這一點兩位應該還是很懂,之前幾年我們在京里交流的很多大廚,也都是從港城來的名廚,他們帶來了更多港城粵菜的技法。”
這話讓港城和澳城兩位大亨也都客客氣氣笑了笑。
“兩位大師謙虛了,我們之前去京里,吃過幾次招待宴席,能品得出兩位手藝很好。”
“對,能參與國宴的大師,手藝確實是不一般的。”
兩位國宴大師也是笑起來。
科夫曼同樣獲得其他評委尊重。
其中一位國宴大師之前去海外做交流,還和科夫曼見過也進行過交流。
港城和澳城兩位大亨,自然是對科夫曼更加的熟悉。
他們也可以算是科夫曼海外餐廳的常客。
科夫曼也說起自己這些天看比賽下來的一些感受。
“中餐真是有太多令人驚喜的地方,很多東西和西餐確實有相似之處,而且你們的廚師手藝是真的很棒,總能帶給我很多驚喜。”
科夫曼的夸獎讓大家也都笑起來。
“科夫曼先生有想過要來國內開一家餐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