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嬤嬤眼瞅著王氏臉色越來越難看,忍不住道“夫人,這是怎么了”
王氏只覺得眼前一黑,強撐著道“這賬面上統共就剩下十六貫錢。”
馬上就要過年了,處處都是要用銀子的地方,十六貫錢能有什么用連幾桌像樣的席面都置辦不了。
主仆兩人都傻眼了。
她們兩個商量來商量去,這才明白其中的門道。
原來王老太太說蘇家一日不如一日并非假話,蘇家之所以能有今日的風光,大概是程氏拿了嫁妝銀子貼補。
這一刻,宋嬤嬤悔的是腸子都青了,遲疑道“奴婢從前就聽人說過,說是程家是眉州首富,想必給三夫人的陪嫁也不少。”
說著,她更是自己摑起嘴巴子來“都怪奴婢給您瞎出主意”
王氏雖有幾分自己的小心思,可本心并不壞,只皺眉道“好了,這件事也不能怪你。”
她想著將這掌家之權重新還給程氏,但這個念頭剛冒起來,就被她壓了下去,她丟的起這個人,她的幾個孩子可丟不起這個人“我們王家雖比不上程家,但也是眉州有頭有臉的人家,這個家程氏當得,難道我就當不得”
“元娘幾個沒了爹爹,親事本就艱難,若我能立起來,旁人也不敢瞧輕了他們。”
可有句話怎么說來著。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雖說蘇家田產不足兩百畝,但光是往年的賬目,人情來往的賬冊,置辦年貨,籌辦除夕宴等事就叫王氏累的夠嗆。
更不必說蘇家如今是入不敷出,王氏隔三岔五就要托人去變賣嫁妝,是勞心又傷神。
不過大半個月的時間,王氏就瘦了一圈,嘴角更是起了燎泡。
可王家到底家底比不上程家,王家姑娘又多,當初王氏出嫁時嫁妝僅僅只有十二抬,如今是變賣一點少一點,用起錢來,王氏自比不得闊綽的程氏大方。
很快蘇家上下的丫鬟婆子都議論起來,明里暗里都說王氏沒這個金剛鉆還學程氏攬這個活兒。
要知道原先丫鬟婆子每頓還有個肉菜,可換成王氏當家,一開始肉菜變成了肉沫,再變成了肉星,最后更是油花兒都看不見。
吃的差也就算了,丫鬟婆子過年的新衣裳也被王氏省了。
用王氏的話來說,蘇家就靠著二老爺的俸祿過日子,又不是那顯貴之家,下人哪里能年年添新衣
丫鬟婆子們聽到風聲,是好一頓咒罵。
那些年老的婆子們是上有老下有小,原想著添了新衣將舊衣送回家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她們怎會不惱
那些丫鬟們更不必說,一個個都是十三四歲,長身子的年紀,去年的襖子到了今年再穿就短了半截,冷風只管袖口褲腿灌,冷的直哆嗦,哪里還有心思當差
像往年年底的賞錢,那更是想都別想。
蘇元娘這日閑來無事去院子里賞雪,就聽見有兩個小丫鬟哆嗦著說起王氏的是非來“叫我說大夫人根本就不是當家這塊料,說是長房的燈每日亮到半夜,就這樣,大夫人對的賬來還老是出錯。”
另一個小丫鬟沖手心哈著氣道“誰說不是了雖說老太君去世多年,但每年給史家的年禮早早就送過去了,今年還是老太爺提醒了大夫人一聲,她這才想起來。”
“史家是老太君的娘家,每年三夫人備下禮是又厚又重,大夫人匆匆忙忙準備年禮,能有什么好東西連燕窩都沒有,還是用銀耳代替的,史家知道了還當咱們家不愿與他們來往了咧”
兩個小丫鬟湊在一起說的眼眶都紅了。
蘇元娘聽的心里也不是個滋味,她悄悄退了回去,更是勒令身邊的丫鬟萍兒不得將此事外傳。
蘇元娘一回去,就叫萍兒去大廚房取一碗雞湯回來。
萍兒去了好久這才怏怏回來,低聲道“姑娘,大廚房沒有雞湯,說是大夫人說了,以后不到飯點,灶上的火都得滅了。”
如此,也能省些柴錢碳錢。
蘇元娘微微嘆了口氣。
并非她自己想喝雞湯,而是想給王氏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