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二日,蘇轍又聽說王安石遇刺一事。
前一樁遇刺案尚未查出真相,卻又有賊人卷土重來,官家是怒不可遏,再次下令嚴查。
與此同時,王安石向官家提出辭官一事。
此消息一出,朝中嘩然。
畢竟前幾日王安石還一副死性不改的樣子,如今卻鬧著要回老家,誰都覺得有幾分不敢相信。
但深思之下,好些人也想明白過來。
就算對一件事再癡迷,卻也及不上小命重要。
就連飯桌上蘇洵說起這件事來都頗為唏噓“天子腳下,那些人未免也太大膽了些,也不知道會不會抓到那些賊人。”
蘇轍心知這件事到了最后大概是不了了之的。
他猜,第二次遇刺案定是王安石自己策劃的,為的就是叫官家對王安石戀戀不忘,心存愧疚。
不得不說,這人啊,真是個聰明人
很快官家就準許了王安石的辭官,畢竟二辭二留之下,官家也不好再多挽留。
等到了王安石離開汴京回去老家那一天,王雱親自來了蘇家一趟。
這位酷似王安石的少年郎面上帶
著幾分欣喜,連連與蘇轍道謝“今日是家父要我前來的,他說蘇大人的恩情他永世銘記于心。”
這一刻,他是真心高興的。
隨著王安石的官越當越大,他們一家老小的心整日都懸在了嗓子眼,整日都擔心王安石會出事,如今他們懸著的一顆心總算能夠放下來,只覺得平平淡淡倒也挺好的。
蘇轍只道“你父親客氣了,永世銘記于心倒不必了,只要他記得欠我一個人情就夠了。”
他相信這個人情以后是大有用途的時候。
“這是自然。”王雱含笑道。
因他們一行著急回鄉,所以他略說了幾句話后就匆匆走了。
倒是元寶有幾分不解道“少爺,方才您最后那句話是什么意思”
他跟在自家少爺身邊多年,也知道自家少爺的性子,尋常能幫忙的地方隨手就幫了。
蘇轍微微嘆了口氣“以后你就知道了。”
因為在不久的將來,王安石會卷土重來。
那一日,王安石的變法會更周密,更是來勢洶洶。
朝中不少官員都因勸阻變法貶官的貶官,流放的流放,他的六哥蘇軾就是其中一個。
其實最近一兩個月來,蘇轍與蘇軾的來信中大部分內容都和王安石,變法有關。
用蘇軾的話來說,王安石鬧著變法簡直是胡鬧,不管任何朝代,總有受苦受難的老百姓,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別到時候折騰一通,老百姓的日子是一日不如一日,又何必多此一舉
所以這次歐陽修率文武百官上書官家阻止變法,其中就有蘇軾。
一想到這里,蘇轍就覺得頭疼。
畢竟王安石也好,還是蘇轍也好,那都是不折不扣的犟牛,他誰都說服不了。
等著冬雪洋洋灑灑落了幾場,又至臘月。
今年因有史宛陪著,程氏臘月里并不十分繁忙,閑來無事就念叨起遠在他鄉的蘇八娘與蘇軾起來“太初又升官了,八娘一家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也不知道她那一雙兒女還記不記得我,不過記不記得也無妨,只要他們過的好就行。”
“倒是六郎,我實在放心不下,他從小到大就是小孩子心性,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哪里能照顧好邁哥兒”
“鳳翔府那地方比不上汴京,缺醫少藥的,若是病了,連個好大夫都尋不到。”
“關鍵他們身邊也沒個老人照顧,關鍵時候也不能替他們出出主意”
她可真是將兒行千里母擔憂演繹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