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拉蒙法案的通過,直接導致了制片廠制度的瓦解和經典好萊塢破敗的開始。
大公司不得不縮減每年影片的拍攝量,提高單部影片成本并進行了大規模裁員。
在1950年,美國電影的收入只占娛樂產業的123。而在過去,這個數字高達25左右。
米高梅也被迫放棄了自己放映業務,從而斷了自己的主要財源,再也無力維持從前的高產量和穩定質量。
除了派拉蒙法案,這時候電視開始大量進入普通家庭。
新型娛樂方式的興起,分走了大量的觀眾。
到五十年代,電影觀眾比四十年代少了一半,獨立制片人及經紀人也開始興起。
最后,帶領米高梅走向輝煌的梅耶在1951年被迫離開了米高梅。
他的電影主張是娛樂大眾,而公司董事會對他的懷疑卻與日俱增。
到五十年代初,他與自己的助手道爾夏里的矛盾也越來越大,最終董事會決定留下夏里而讓梅耶走人。
內憂外患之下,盡管在50年代米高梅拍出了一個巴黎人在紐約和雨中曲這些口碑極好的賣座歌舞片。
但到了1957年,公司還是第一次出現了虧損。
1960年,米高梅被迫與所有的簽約演員解除了合同。
這一時期,米高梅最成功的影片是歌舞片琪琪,這部影片是米高梅最后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歌舞片。
1959年,米高梅翻拍了史詩片賓虛,這部由查爾斯赫斯頓主演,耗資1500萬美元,耗時四個小時的巨片也大獲成功,獲得了11項奧斯卡獎,這一記錄至今沒被打破。
但賓虛也帶來了災難性后果,就是米高梅從此每年只能拍攝一部超大制作,包括王中王、啟示錄四騎士和叛艦喋血記,而任何一部的失敗就將是無法承受的損失。
大制作只能偶爾為之,在隨后的10年里。
米高梅雖有西北偏北、青樓艷妓、洛麗塔、日瓦格醫生等佳作,但仍連年虧損。
不斷走下坡路的米高梅已經不是非賣品。
所以在1967年,來自加拿大的投資商埃德加布隆夫曼買下米高梅,但他不善于經營娛樂事業,兩年后也就是1969年又把米高梅,轉賣給了拉斯維加斯的賭業大亨的百萬富翁科克柯克里安。
在布隆夫曼手里,米高梅還是好萊塢頂尖的電影公司,但在科克手里,米高梅只是賺錢的工具。
而且這個賭業大亨之所以收購米高梅,不是為了進軍娛樂事業,而是看上了米高梅的地皮。
他一接手公司就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都統統拍賣了,并把資金投入拉斯維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上。
他甚至在1973年關掉了米高梅的發行部門,而把發行事務交給了聯藝。
1979年,科克柯克里安更宣布,米高梅已經成為一家旅館公司。
在科克手里,只剩下制作部門的米高梅空有好萊塢八大的名頭,實際上已經奄奄一息。
也許是從收購米高梅這件事上嘗到了甜頭,1981年的時候他又故技重施,買下了每況愈下的好萊塢八巨頭之一的聯藝。
兩家合并后,誕生了一家新公司米高梅聯藝。
好萊塢也由八大變成了七大。
這里需要介紹一下聯藝。
聯藝由卓別林、范朋克、壁克馥、格里菲斯于1919年共同創建。
目的是為了擺脫大電影公司的束縛和剝削,爭取更多的創作自由和更大的利潤。
公司制作發行的影片有卓別林的淘金記、摩登時代、大獨裁者、舞臺生涯、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朵、走向東方以及疤面人、桃色公寓、西區故事、007、洛奇等非常著名,甚至在世界影史上留下名字的佳片。
可惜輝煌的聯藝也擺脫不了盛極而衰的規律。
50年代,美國電影業進入蕭條、衰退時期,卓別林和壁克馥先后把他們的股票出售給金融資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