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并購部門
“看什么呢”
把茶放到徐良面前后,姜曉陽問道。
“泰山會的資料。”
徐良把手里的文件遞了過去。
“原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自發組織的商團,沒想到水面下還有這么大的背景。”
泰山會最初只是一個“四人小組“。
當年,四位民營科技試水者,經常擠在一個辦公室里喝茶聊天。
因為當時混沌的環境,大家相互溝通,抱團取暖。
而且彼此之間也相互學習怎么經營企業。
畢竟80年代的華夏,可沒有私營企業這回事。
這個華夏最大的商會,巔峰時被稱為華夏骷髏會的機構,漸漸銷聲匿跡。
于是,1987年,在上面牽頭下,成立了京城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
在他的牽頭下,中民協里影響力大、私交好的企業家們,組成了一個小圈子泰山產業研究會98年改稱泰山產業研究院。
隊伍迅速發展,變得越來越大。
小會議室容不下了,就找大會議,直到大的會議室也容納不下,成立一個正規組織的想法開始萌生。
“商業的事情當然要用商業的手段解決。不過聯想高層的那些人我一個都看不上,它又不做研發,我想挖人都沒對象。”徐良道。
之后,泰山會的組織形式更加私人化,不再設分會,也取消了內刊。
于是,一個更小、更有效的頂級小圈子成為需要。
也是泰山會的由來。
但問題也跟著來了。
小組很快擴展到六七人,十幾人,幾十人。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從北到南,一座泰山,巍然興起,又悄然倒下,這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但泰山會的宗旨卻變質了。
而且,這個團體的影響力也吸引了上面的關注。
他們的領軍人物也開始加入這個小組。
1984年到1987年之間,一批科技企業成長起來,其中包括聯想、方正、紫光等。
地點一般定在某一家公司的辦公室。
四人約定每周六晚上喝茶聊天,各自說說自己公司的事情。
這樣的不成文的聚會進行了兩三年,后來,大家越來越忙,就規定在每個月選出一個周六晚上一起喝茶討論。
再后來。
姜曉陽把自己帶來的文件放到徐良面前。
在法律框架內也是束手束腳,自然神秘、強大的泰山會也要收斂。
有了帶頭大哥,又拿到了免死金牌。
放下資料。
漸漸地,隨著聯想的發展,柳姓大佬實力越發強橫,發展成為第二代帶頭大哥。
“人家好歹也是華夏it領域的第一品牌,上萬人的大企業,不可能沒有人才。”姜曉陽道。
即便有姜家在背后支撐,徐良也沒辦法拿人家怎么樣。
物壯則老,是千古不變的規律。
由于人員太多,反而減弱了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