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漢華2004
好在漢華雖然沒撈著投資oge。
但印度洋一號基金賺的也不比他們少,甚至還更多。
孫振平負責的印度洋1號基金,是漢華成立最早的,非徐良負責的對沖基金之一。
這些年在徐良耀眼的營收回報率遮掩下,孫振平在國際金融界名聲不顯。
但他負責的太平洋1號基金卻回報驚人。
得益于這些年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受追捧。
持有亞馬遜、蘋果、ebay、黑莓、雅虎等大公司,價值150億美元企業債和可轉換債的印度洋1號基金。
兩年來獲得了339的回報。
也就是說除去5倍杠桿,基于30億美元本金的情況下,獲得了1017億美元的收益。
扣除長期資本利得稅、基金管理層的分紅,以及投資人分紅后,漢華獲益346億美元。
但印度洋1號基金并不是賺的最多的基金。
2004年,漢華的收益之王是徐良自己負責的青龍2號私募股權基金。
30億美元的本金,被他玩到了79倍杠桿,以237億美元的總資本持有臺積電、三星電子、斯阿麥、東芝、ad、ati、博通、鎂光、發那科、京瓷、奈飛、英飛凌等19家全球科技公司的股權。
而且比起企業債,當然是股價的上漲空間更大。
尤其是伴隨著科技股、互聯網股的復蘇,這些頂尖的大公司不說一天一個小目標,但沒差多少。
短短兩年下來。
19家公司股價拉平后,上漲了47。
也就說盈利了11139億美元。
從最后的盈利來看,并沒有比印度洋1號基金多太多。
但青龍基金是徐良自己負責,不需要拿出15分給基金經理和管理層。
只需要繳納15的長期資本利得稅,以及一部分行政支出。
當然50的投資分成還是要給的。
所以能落到漢華手里凈盈利高達4456億美元。
因此在不計算漢華旗下子公司盈利的情況下,04年總計獲得83776億美元凈收益。
“幸虧我們不是上市公司,否則這個凈收益曝光出去,足以排進全球前二十。”徐良笑道。
“你要是愿意的話,咱們也可以上市。”
徐良連忙擺了擺手。
“算了,還是別自找麻煩的好。”
起碼在他上一世的記憶消耗完之前,漢華都不會上市。
“對了,老孫說了嗎,印度洋1號基金他打算募資多少”
“說了,50億美元。”
“30億到50億,還算穩健。”
“比起你確實穩健了很多。”頓了一下,“你呢,青龍2號基金募資多少。”
“150億美元吧,仍然持有原本的投資組合。”徐良道。
青龍2號投資組合的總價值已經達到34839億美元。
150億美元募資,必須要運用23倍杠桿,才能把這部分資產接過來。
23倍的杠桿在私募股權市場已經算是穩健了。
而且徐良也知道,直到08年次貸危機之前,科技股和互聯網股,都是上漲的姿態。
即便偶爾有下跌,也不可能讓他投資的19支科技股全員下跌。
所以,150億美元剛剛好,多了拖累營收,少了拉高杠桿,風險有點大。
“150億美元”
“你覺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