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海最后還是同意了。
1998年10月,紅太陽集團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注冊資本8300萬元。
12月,紅太陽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其所有股份被劃至高&淳縣國資委名下。
楊守海也由民營企業家,轉為國有獨資企業管理者。
寧天龍隨后改名為紅太陽。
但金陵一農作為老楊個人創建的公司則仍然保留。
改制后的紅太陽集團開始迅猛發展,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經過近10年發展,紅太陽集團已形成國內大型農藥化工集團,不僅研發出了吡啶堿,打破了國外封鎖。
還涉足環保農藥、生物醫藥、現代種子、肥料、生命科學五大產業,旗下16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
擁有員工5200名,建有一個中央工程技術研究院,5大研發中心和68個基礎實驗室。
同時,楊守海創建并保留的南京一農也獲得長足發展。
其注冊資產現已達近1.6億元,業務涵蓋農藥、醫藥、種業、國際貿易等多個領域。
持有金陵生化49,徽省國星100,紅太陽國際貿易有限公司100,金陵紅太陽種業有限公司65;
蘇省中邦制藥有限公司51.02,蘇省中金鼎信投資擔保有限公司75;
金陵億邦廣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80,蘇省科邦生態肥有限公司49.25;
金陵綠邦生態科技有限公司100;
以及澳大利亞海力國際企業有限公司65。
截至2005年末,紅太陽集團總資產達41.8億元,主營收入52.7億元,外貿交貨值2億美金,位居世界農藥前15強;
華夏千強大企業集團919位,華夏制造企業500強465位,華夏石油化工行業百強51位,華夏農藥銷售總額三連冠。
發展壯大起來的紅太陽集團就是一塊肥美的肉塊。
尤其是對楊守海而言,更難以割舍。
在華夏股權改革的大背景下。
他也想把紅太陽置于自己名下。
第一步,聯合旗下的高管成立蘇省國星投資公司,楊守海作為普通合伙人gp,占股5,掌握真正的實權;
而核心高管和投資人則占股95,作為有限合伙人lp,只有分紅權,不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
第二步,金陵第一農藥廠改制,蘇省國星受讓其86.02股權;
原股東紅太陽集團不再持有其股權。
經過增資后,蘇省國星持有金陵一農集團100股權。
金陵一農成為紅太陽集團高管全部控股的民營企業。
通過這兩步,老楊不僅拉攏了旗下高管,讓他們跟自己站在了統一戰線,保證了將來自己能順利完成集團私有化。
還順利完成了風險切割。
用少量的錢,保證了自己對金陵一農集團的絕對控制權。
將來即便公司倒閉,也不會波及自己。
這就是股權架構設計的魅力。
菊花廠任大佬1股權就能控制公司,柳廠長私有化聯想,基本都是同樣的操作。
按照慣常的操作。
接下來第三步,應該是金陵一農集團收購高淳國資手上,受讓紅太陽集團有限公司49國有股權。
然后在通過定向增資,獲得絕對的控股權。
同時也完成了紅太陽私有化的目的。
不過,第三步還沒有開始,徐良就第三者插足了。
“楊總,在來之前我們已經跟高淳縣方面交換了意見,在承諾紅太陽集團不遷出高淳縣,而且繼續追加20億華夏幣發展紅太陽集團兩項條件下。
他們愿意把持有的紅太陽集團65的股權賣給我們。”
德農集團資本雄厚,完全可以把整個公司吞下去。
楊守海臉色陰沉下來。
在徐良強大的資本和權勢面前,他能打出來的牌太少了。
“徐先生,您已經是世界級的企業家,華夏首富,用不光彩的手段收購紅太陽集團,傳出去就不怕影響聲譽嗎?”
“不光彩?我強買強賣了嗎?沒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