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不是我一個能決定的事。”
“呵呵,你說的沒錯,這是我們三個人的事。”
話落,徐良胳膊用力,直接把兩人扛到了肩上。
大踏步朝二樓臥室走去。
——
首都國際機場。
張如京推著行李箱,帶著秘書,風塵仆仆的走出旅客通道。
蒼老的臉上透著愁思。
“張總……”
聽到有人在喊自己,張如京轉頭看去。
一個穿著職業裝的中年人正快步迎上來。
“張總您好,我是紅巖總裁辦的劉思言,徐總讓我來迎接您。”
“你好,你好。”
兩人打過招呼。
一行人坐上車,朝未來科學城開去。
“國家發展真快,距離上次來京城還不到一年,這里又有了很多變化。”
看著窗外的景色,張如京不由得感慨道。
“有正確的領導,良好的環境,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優質人才涌現,國家才能迅速發展。
就像您領導下的中芯國際,短短數年已經是可以跟臺積電媲美的世界級代工廠。”
“呵呵,劉助理過獎了。
中芯國際有現在的地位,主要是徐總的功勞。
如果不是他堅定不移的向中芯國際投資,鼓勵我們建新廠,中芯也不會有現在。”
………
“為了私有化中芯國際,我們一共動用了12億美元……”
一間小會議室內。
漢華金融控股集團cfo邵芳匯報著收購中芯國際的全過程。
徐良翻著手里中芯國際的財務報表。
2004年,華芯國際營業收入為80.67億元,凈利潤為5.87億元。
2005年,營收94.53億元,虧損9億元。
2006年,營收114.57億元,虧損3.44億元。
到這里還算基本正常。
但到了2007年,中芯國際的負債暴增190億華夏幣。
在徐氏的支持下,中芯國際在羊城投資建設了一條12英寸,45納米,月產10萬晶圓的芯片廠。
到了2008年,中芯國際負債再次膨脹,直接突破了142億美元。
在青州建設的12英寸,45納米,月產10萬晶圓的中芯六廠。
在蓉城開工的12英寸,45納米,月產10萬晶圓的中芯七廠。
幾乎同時開工了。
三條線,直接讓中芯國際的12英寸晶圓等效產能,從原本的200萬暴漲到500~560萬。
相比之下。
2008年,臺積電12英寸晶圓等效產能是800~900萬。
而拍在第三的聯電,12英寸等效產能則是300~350萬。
拍在第四的特許半導體,12英寸等效產能則是200~250萬。
第五的三星,連一百萬都不到。
不過,中芯國際的產能還沒有完全釋放。
預計到明年中旬才能完成試生產,09年底才能徹底投產。
如果只憑借真實產能,中芯國際跟聯電是差不多的。
暴漲的產能,讓中芯國際的營收也隨之增長。
2008年,總營收突破270億華夏幣,但虧損也再創新高,突破70億華夏幣。
凈利潤率直接掉到了-10.4%,堪稱同行業之最。
巨額負債,再加上金融危機帶來的驚人虧損,直接導致中芯國際的市值跌入谷底。
咚咚……
敲門聲打斷了會議進程。
彭志宇快速上前開門。
“徐總,張總到了。”
“快讓他進來。”
說著起身迎上去,提前伸出右手。
“哈哈,老張,我們正聊著中芯國際呢,你這個正主就到了。”
連忙握住大老板伸過來的手,張如京快速道。
“實在慚愧,沒能把中芯國際帶好……”
“欸,你已經帶的很好了。
全球范圍內,除了臺積電,就中芯國際實現了45工藝制程的量產。
僅憑這一點,你老張就是功臣。”
“中芯的技術進步,還要多虧了徐總不斷給我們砸錢,從全世界給我們推薦人才。
否則中芯的技術也不會發展的這么快。”
“你老張就別謙虛了。再說,咱們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快過來坐。”
引導著張如京坐下后。
讓秘書給他端過來茶水。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