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伱們那里有重慶的沒,真的還有棒棒啊”
在座的還真有一個重慶的同學。
“我也不是很清楚,小時候見過幾次棒棒,也沒什么感覺,沒想到現實是這樣”
很多身邊的東西,不接觸,就不知道,哪怕是自己親眼見過的。
“站在臺上那個就是紀錄片里的人”
“哎,你別說,還真像。”
“我靠,導演還親自干啊,紀錄片都是這樣拍”
“不知道,我以前看的紀錄片,導演都不出境啊,這是怎么回事”
下面同學一個接一個的疑問拋了出來。
好奇是很好奇,也是覺得有意思。
大學生還是比較單純的,也是最富有同情心的一類,對苦難的群體,大都有感同身有的感覺,對人間的苦難,也更加容易共情。
不像社會上的大多數人,自顧尚且不暇,哪有精力去管別人的事。
學生對“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樣的言論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認為沒有擔當,
到了社會上才知道,能打掃自己干凈的門前雪,已經很難了,別人的瓦上霜,真的是照顧不到,也無暇照顧。
何哉躲在后面,聽同學們的議論,臉上的表情很豐富,一會兒開心,一會沉思,一會憂愁。
真的是百味雜陳。
原來沒有多少人交流,現在一下子冒出來這么多人,還真有些不適應。
最后的棒棒很長,共有13集,這次放的是粗剪版,不是后來的電影版,那個電影版看起來就差點意思,略顯不足。
這也是紀錄片很難剪輯成電影的原因。
紀錄片記錄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劇情創作,也不一定有沖突和解決,更不一定有圓滿的大結局。
想把那么長的時間,濃縮成短短的90分鐘,是不現實的。
活生生的人,必須要有細節支持才行。
缺少細節,人物就不豐滿,就不飽和,就不真實。
當然了,紀錄片最主要的無法盈利的原因,周游個人認為,是大家生活中的苦難已經夠多了,再花錢去看苦難,這不是給生活添堵嘛。
哪有幾個愿意干的。
各個紀錄片導演也很興奮,不管是場地,還是住宿,都比以前好很多。
這不是鳥槍換炮,是直接成豪華套餐了。
“老周,你說,這樣的日子,以后還會有嗎”陳為君有些擔憂的說道。
不能怪他這么想,主要是好日子沒嘗過,現在過上好日子,真的不想再回去了。
能有錢有閑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誰愿意苦哈哈過啊,哪樣除了感動自己,估計誰也感動不了,還會被人罵一句傻叉。
“不知道,不敢想,也不愿意想,我是無所謂,對我來說,抓住眼下才是最重要的。”周昊確實有些坦然,人生經歷太過豐富,也就造成了他寵辱不驚的心態。
有的過就過,沒的過也得過。
趁著周游支持,周昊準備拍攝一些稍微花錢的項目,把畫質先搞上來,設備更新下。
老是一個人單打獨斗,有時候很多畫面不好拍攝,分身乏術。
鄭瓊是最開心的,她的項目周游非常喜歡,基本上是全包了,未來幾年是不用操心錢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