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精靈,父母的寵兒!
老家養殖場,也在忙碌著。
在走上正軌之后,其實大家也都有所懈怠,
要不是禽流感給大家上了一課,李寶銀還真有些怕。
去年過年前,分紅的時候,周游的意思是想打造全鏈條的生態環境。
剛開始沒有聽明白,還以為是養殖全鏈條呢。
那知道農村自給自足全鏈條。
這玩意吧,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
不過愿意投資是好事,農學院校干的就是這個,順便再請幾個教授過來,一起做大做強。
“老李,你們這是到底要做什么,我怎么有些懵啊。”跟著來的幾個教授有些看不明白。
李寶銀笑了笑,指著這里的大片土地,忍不住說道:“你們啊,學校那點試驗點夠干嘛的,這里,有錢,有資源,做實驗,還能掙錢,管那么多干啥?”
其實呢,他也不是很明白這樣做的意義。
現在物流多發達,農村也有集市了,干嘛非要自己搞,社會的分工越來越明細,各干一行,多好。
“這倒是,住的地方也不錯,旁邊正在蓋的是什么?”有人問道。
周國勤在旁邊解釋說:“那是新的農莊,準備以后做家庭休閑旅游用,我們這邊其實還是很不錯的。”
“有小山,有小河,再搞一點農家樂,農村游,也算是豐富大家的娛樂生活了。”
這是當初周游給出的解釋。
未來旅游是越來越流行,但是,他們這個地方特色還真不是很明顯。
周游這樣說,也是找個借口而已。
這次擴建的農莊很大,是按照能正常接待1000人準備的。
所以,這里面的衣食住行都要做好配套。
至于,投資,毛毛雨了。
沒有土地價格的話,鋼筋水泥很便宜的。
周游也不是建設那種高樓,最多三層小樓,大都是那種小獨院子,保證了私密性。
按照他的布局,這邊除了要種時令蔬菜之外,還要有大棚種植。
養殖場容納不了那么多的勞動力,這些組合拳下來,基本上全村人,除了老弱病殘,都被帶動起來了。
大棚里面,要有各種蔬菜,這點要靠專家技術指導。
所有的建設成本都是村集體出,收入和養護歸個人。
村里按照不低于市場價格統一收購,免除了豐收賣不出去的尷尬。
這項政策一出,全村人沒有不響應的,至于,村里食言,那不至于,這么多年的口碑在哪里呢。
最主要的是,村里算了一筆賬。
投入可能大一些,但是每年的產出,最多也就幾百萬,完全可以自己拿下。
就算消化吸收不了,也可以有其他渠道,很多渠道。
電商、超市,員工福利,都有去處。
周游不是靠這個致富。
真正的原因之一,就是到了時間節點,他會回到村里住,至少要保證自己能吃飽,
順便呢,給大家某一些小福利,多掙一點。
別到時候是冬天,菜還要去外面買,怎么買?
出不去的啊。
周游做的很多事情,大家都不理解,也理解不了,超出他們的認知了。
從剛開始的養殖場,到后來的直播帶貨,還有中間給員工和村民的福利,換成一般的公司,根本不會這樣干。
但,從目前的實際來看,這樣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公司不僅沒有虧錢,反正掙得更多,走的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