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大侄子也能幫上忙了啊。
十九日,收到消息的侍中庾珉來到了金谷園。
“君侯昨日屯兵大夏門,一時三刻便傳遍全城。就連天子都被驚動了,連番詢問。”庾、邵二人坐在金谷園內最高處,俯瞰著山下的田野、森林、河流、莊園和城郭,心胸為之一擴,庾珉講起了京中的趣事:“司隸校尉糜子恢入宮稟報,言君侯班師而歸,因趕路甚急,未及通稟,故致此驚。”
“我班師而歸,河南、洛陽二縣毫無反應,不遣人查問,不勘驗文印。過芒山之時,禁軍似未所覺,任我長驅直入。”邵勛說道:“這般松懈,假使匈奴大軍洶涌而來,洛陽諸公怕是跑都來不及。”
庾珉有些嘆氣。按說禁軍成軍好幾年了,應該戰斗力越來越強才對,但看現在的樣子,好像也沒什么進步,不知道諸將都是怎么管的。
“朝廷給你的封賞已經下來了,尚未正式頒詔,想不想聽聽?”庾珉問道。
“正要請教。”
“晉爵魯陽縣公,食封一千八百戶。”
“食邑什么的不重要。”邵勛一聽來了精神,問道:“容我開府否?”
庾珉呵呵一笑,道:“開府是不可能的。但你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咸寧三年(277),詔徙諸王公皆歸國,更制戶邑,以中尉領兵。平原、汝南、瑯琊、扶風、齊為大國,梁、趙、樂安、燕、安平、義陽為次國,其余為小國。郡侯、縣公亦如小國制度。”
“但那是國朝初年的事了,現如今,官屬隨國大小無定制。不過,武帝時定下的制度一直未曾廢除。”
“細究起來,除相或內史之外,國主有師,后改為傅,一人。又有友一人、文學一人,皆第六品職官。此為清望之官。”
“又有王國二卿,即郎中令、大農各一人,皆六品”——公國制度仿小國,但無中尉,侯國在公國的基礎上再減大農一人,所以,嚴格來說邵勛在當縣侯時是無權置大農,管理屬地財務的。
“三卿之外,有典書令、典祠令、學官令、典衛令、牧長、典府丞、謁者、中大夫等,各有職掌……”
庾珉洋洋灑灑介紹了一大堆,聽得邵勛兩眼放光,這可比縣侯正規多了啊,仿佛躍了一個層級似的——誠然,他不能開府,但作為縣公可以有屬官,等于變相開府了。
隨即又有些疑惑,遂問道:“朝中公卿多矣,個個都有這些屬官么?”
“怎么可能?”庾珉失笑道:“以王國來說,諸王就國,方置屬官。若不就國,大國置守士百人、次國八十人、小國六十人,如此而已。郡侯、縣公視同小國,若不就國,亦只有衛士六十人而已。”
“那我這縣公能就國否?”邵勛問道。
“君想就國便可就國,不想就國便罷。”庾珉看著他,認真地說道:“按制,魯陽國相、丞、傅、友、文學、三卿等有品級之官,皆由朝廷選任,朝廷支俸。而今朝廷卻不太可能選官了,也不可能為你養官、養兵,伱當量力而行,自置屬僚,報予朝廷,尚書臺那邊應無大礙。”
說到這里,庾珉狀似無意地感慨了句:“文君侄女真是好福氣,嫁人可用國公之禮,得御賜朱服,很多宗王之女亦不得這般風光。”
邵勛會意,立刻說道:“我與文君,自小相識,情分非凡。分別之后,日思夜念,已非文君不娶。”
庾珉滿意地點了點頭。
他也是擔心邵勛中途變卦,于是再確認一番。
現在得到了明確的回答,為邵勛在朝中使勁的時候,理由也更充分了。
“這幾日,我會多寫幾封書信,遣人帶至潁川。”庾珉又道:“年后會有一些潁川俊異前往梁縣,君可考較一番,能用則用,不能用就算了。”
邵勛了然。
方才他表態一定娶庾文君為正妻后,庾珉便投桃報李,介紹潁川士人——多半是他當郡中正時點評過的——前來任職。
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那么簡單的事情,事實上表明了政治傾向。
從今往后,潁川這個人杰地靈之處向他敞開了大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