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內有品級的官員都是朝廷選的,還負責監督宗王們,去了沒意思啊,沒實權啊。
但到290年的時候,情況變了,司馬炎去世前,有人上奏,請以宗王“藩衛帝室”。
于是宗王們大部分都之國了。
史書對此記載不是很多,但大概率在制度上松了口子,王國內史、中尉、大農、三軍將軍全面倒向宗王,成為近乎家臣的存在。
八王之亂中,宗王們除了調動各個都督區的世兵外,也大量調用本國兵馬,任用本國官員、將領為親信,可見一斑。
外姓功臣有沒有之國的呢?當然有。
最近劇情提到豫州,豫州有一個魯國,這是賈充后代的封地,現在是賈湛,他就之國了。
河東衛氏的封國在江夏,匈奴占領河東后沒多久,印象中衛玠還是誰,帶著老母親南下江夏了。
最后說一點,西晉“五百余國”,絕大多數沒有史料記載,在寫書的時候,只能當他們不存在,或者當他們沒之國,封地內只有幾十個守士。
有明確記載的封國,會寫,比如諸宗王國,以及豫州賈氏的魯國。
就這么多,想到哪寫到哪,可能不成系統,諸位將就著看。
最后再強調一點,我寫上本書的時候,就經常提到每個朝代都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喜歡說“古代怎么怎么樣”,這時候你要喊一聲停!“古代”到底是哪個“古代”?
不同朝代的制度、風氣、生產力完全不一樣,怎么能混為一談呢?
即便同一個朝代,前期、中期、后期都可能有翻天覆地的風氣變化。
比如,有人說“唐代什么什么”,這時候你要辨別下了,初唐、中唐、晚唐幾乎像三個朝代,差異太大了。
很多人對唐代的印象只停留在安史之亂前,然后把這一百年當做整個唐代,但唐代將近三百年呢,后面的去哪了?
初唐是租庸調制,中唐以后是兩稅制。
初唐是府兵制,中唐以后是募兵制。
初唐農業社會色彩比較重,晚唐則商業大繁榮。
等等。
西晉是西晉,不是大而化之的“古代”。
完全拿漢魏來套西晉,會出錯。
拿東晉南朝來套,也會出錯。
就像世家政治,起源于東漢后期,于三國、西晉開始大發展,東晉達到頂峰,南朝宋以后慢慢下降,至隋唐徹底衰亡。
書里的西晉末年,是世家政治爬坡到接近頂峰的階段——東晉則徹底達到巔峰。
僅這一條,就造成了社會風氣的不同。
在這條長達數百年的拋物線上,不同時間段的世家不是一回事。
有些讀者喜歡說隋唐世家,但老實說唐代的世家和魏晉世家一比,弱爆了好嗎?
唐中宗年間的崔行功就說了,他們已經不聚居會食了。
土地數量也減少得很厲害,可能減少了七八成以上。
奴婢數量不知道有沒有之前的十分之一,極端點的可能百分之一都不到。
唐代的世家,已經不具備魏晉世家那么強大的影響力了。
說他們是官僚世家可能更準確些,不是魏晉時期掌控著兵力、錢財、官位的“海陸空三棲”世家,有本質的區別。
先寫這么多吧。
對了,司馬越還是做了件好事,他把宗王們收拾了,整到了洛陽。
地方上王國內史、郡太守并存,甚至于光有太守,沒有王國內史。
豫州的現任譙王司馬邃、梁王司馬禧、汝南王司馬祐、沛王司馬滋、新蔡王司馬確歷史上基本被石勒一鍋端,只有汝南王司馬祐成功逃脫。
魯郡公賈湛下場不明,但魯國在晉末除國,應該不太妙。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