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洛陽、汴梁兩地來了一批官員,二十一歲的姬瑜位在其列。
三月份的時候,他試通五經。邵勛很是不情愿,最終還是捏著鼻子授予其卑移都護府右司馬兼白池監一職,并暗中安慰自己,這般能讀書的猛人乃鳳毛麟角,給就給了。
與此同時,他也對姬瑜起了愛才之心,決定培養其實務能力。
卑移都護府司馬是為了給姬瑜解決職級問題,事實上他不需要具體處置都護府事務,他的本職工作是「白池監」,即具體管理位于鹽川郡白池、長澤二縣境內的幾個大鹽池,所得亦用于本地。
邵也早想開發這片鹽池了,聽聞姬瑜到來后,心下大喜,準備巡視結束后就召見此人。
之所以如此急迫,原因便在于青白鹽池是朔州眼下最容易來錢的地方。
父親將他派到朔州來,可并不僅僅只是讓他當官。
他是親王,事實上并不需要這些履歷。最主要原因是父親想看看他如何治理一個胡人占多數的地方,并且借機培養他本人及王府屬吏處理這些事務的能力。
對他而言,這就是一場考核,持續數年的考核。
本月派來的上百名出身國子學、太學、武學及侍衛親軍的官員,將分散至朔州各縣及正在組建的世兵之中,這些人誰有本事,有哪些本事,也都需自己一一考察。如果有機會的話,還可以將其中一部分人帶去高昌,成為他治理地方的左膀右臂。
邵非常清楚其中的門道,所以一點不敢懈怠。
他定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農業生產。
靈洲城池不小,但城中不過二百余戶人家,城外編戶人口亦只有數百戶,與州治的身份非常不匹配。
好在世兵開始組建了,第一批兩千步騎就安置在靈洲縣,今日就是分發田地的時候。
「此渠最好能折入古高渠。」
「會不會太長了?」
「越長能灌溉的地方就越多,難道不好?」
「說得也是。」
風中隱隱傳來說話聲,邵走過去后,治中裴、王府大農柳恭立刻行禮。
「渠的位置定下來了?」邵問道。
「殿下請看此處一一」裴一邊令小史手張著地圖,一邊指著不遠處的河岸,道:「此為漢代高渠渠首所在之處,已高于河面二丈三尺。渠既高懸,水不得入,無從灌溉。」
「漢代為何能上水?」
「數百年滄海桑田,有此變化不足奇。」裴說道:「故臣請于靈洲城北五里開新渠。」
「平地鑿渠?」
「平地鑿渠。」
「都水監的人怎么說?」
「此為臣與都水使者會商所定。」
「既然都水使者日可,那就定下吧。」邵說完,又輕聲道:「君為朝廷職官,無需以臣自稱裴愣了一下,道:「仆向為王府屬吏,不敢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