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保持著這種微妙的情緒最好不過了。
「三兄、六兄」元真騎著一匹雄駿的戰馬沖了過來,在馬背上高興地揮著手。
東宮衛士們下意識想上前攔截,被邵瑾止住了。
元真哼了一聲,不滿地看了衛士們一眼,仿佛在說我還能對兄長不利?
下馬之后,對著二位兄長一一行禮,然后說道:「我方才看到慕容鮮卑的兵馬了,總共二千騎,應是從陰山以北的草原上過來的,就停在白道川那。」
「他們是奉詔前來匯合的。」臺邵瑾拍了拍元真的肩膀,道:「宇文鮮卑也來了千五百騎,這會已至五原。」
慕容鮮卑、宇文鮮卑、扶余、高句麗總共調集了四千五百步騎,皆精挑細選的壯士。
聽聞遼東國亦發騎士一千、步卒五百,這會還在路上,大概七月下旬趕到朔州。
接下來兩月,朔州諸蕃部會挑選出兩千騎,卑移山以西蕃部出兵一千,橫山之中的氏羌及白部鮮卑出一千步卒,合計萬人。
此萬人裝具齊全,手底下多多少少有點絕活,非普通士卒可比。最關鍵的是,即便步卒亦會騎馬。
不出意外的話,這一萬人會編成一軍,移至涼州境內整訓,以互相熟悉。
從戰術上來說,他們算是偏師,不會和大部隊一起走,那么進兵路線其實很好猜測了:北方草原,就是當年拓跋猗迤西征的路線。
黃河岸邊文響起了雜亂的馬蹄聲。
三人齊齊望去,只見趙王府護軍牽出來不少馬,開始了操練。
練的是騎術。從動作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些人之前不會騎馬,而今是從頭學起。
這樣肯定是練不精的,但目的本來就不是把他們培養成騎兵,只是讓他們學會騎馬趕路罷了。
遇敵之時,自有騎兵上前廝殺,而遇到敵人的堡寨或陣列嚴整、未可輕犯的步軍,就需要他們這些騎馬趕路的步卒上前料理了。
「元真,你的王國軍呢?」邵也上前摸了摸元真的頭,笑問道。
「還在涼城放牧呢。」元真有些泄氣地說道:「阿爺可能不會讓我西征。」
「三兄也不想讓你西征。」邵說道:「你才十六歲,多陪陪阿爺比什么都重要。」
元真搖頭不語,道:「十月我就回洛陽了,或可央求阿爺同意。」
邵、邵瑾二人皆笑。
兄弟三人并排走著,夕陽下的剪影顯得是那么協調、那么親密。
而隨著仆從軍的次第抵達,奏疏也如雪片般飛往洛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