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她還是隨口問了一句:「陛下欲設幾鎮?」
邵勛輕輕搖了搖頭,道:「還沒想好,興許事情還有反復呢。」
在他的設想中,這些軍鎮自己屯田,解決一部分糧草來源,駐地所在國再提供一部分糧草。
戰事爆發時,以鎮兵為主力,征發屬國兵馬、役畜、糧草、器械,出征作戰。
因為西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屯田的鎮兵必須要有充足的馬匹,以利長途機動,不然真是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一一這個馬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從屬國括馬,但一定要有。
以唐時安西四鎮節度使為例,其帳下兵馬共二萬四千人,賬冊上另有戰馬二千一百余匹,管理偌大的南疆一一北庭節度使管理北疆,有兵二萬,戰馬五千余匹。
真要打仗了,安西四鎮難道就只有這兩千多匹戰馬可用?其他二萬余人干瞪眼?顯然不可能。
事實上,除留守之人外,出征的精兵要人人會騎馬,要習慣長途機動。甚至于,四鎮軍人家庭子弟也要會騎馬。
當年恒羅斯之戰,高仙芝征調了萬余唐兵,另有約兩萬屯田丁壯(一般稱土團兵,即接受過訓練的民兵),加上葛邏祿等仆從胡人四萬騎,共七萬人馬,進軍速度極快,顯然全員騎馬。
在西域,軍士騎馬是必備技能,是剛需。
再說回屯田,此也勢在必行。
唐龜茲鎮軍人就屯田十萬畝,焉耆、疏勒亦有數萬畝,控制最深入的于鎮更是在尼雅綠洲大肆屯田,極大解決了軍糧來源,加上屬國上供的,差不多就夠了。
至于賞賜,一般是從中原運輸相對輕便的絹帛送過去,另外就是商道收入也能分潤一后者其實遠遠超過前者。
屯田軍士胡漢都有,因為人口實在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投降的胡人,將其編戶齊民這一點最為重要,不編戶齊民,就是曹魏、司馬晉以來的并州匈奴五部。
當然,唐廷也在想辦法從中原移民,手段五花八門,除流放的犯人及其家屬外,還有中原的災民。即你家鄉受災了,朝廷就把你遷徙到西域去,在餓死和遷徙之間選一個。
聽起來不人道,實際上一點也不人道,但不這么做,除了那些想要博取軍功的肌肉男外,普通百姓誰愿意去西域啊?
在邵勛的初步規劃中,他也打算設立軍鎮,在當地駐軍屯田。
但這事還面臨著許多困難。
不是國力的原因。李世民設安西四鎮時,唐朝人口還沒這會的大梁朝多呢,即便算上生產力的差距,也頂多持平。
真正的難點在于這些國家已經「自由」了快二百年了,而且兩漢時期對他們的控制也沒有這么全面、深入。也就是說,你要給習慣了自由自在的野馬上籠頭,很可能會有反彈。
所以,他打算先搞一個龜茲鎮試試水。
這個國家剛被打服,目前還處于恐懼之中,正好拿來做試點。
想明白之后,邵勛暗嘆一聲,興許還要子孫接力.
「睡覺!」他果斷停止了胡思亂想,左右抱住兩個女人,眼睛一閉,懶得多想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把自己能做做完就行了,多想折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