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隆化元年(342)正旦,太極殿,晴。
宮中只剩最后一批龜茲舞姬了,教完宮人之后,她們也會被賞賜出去。
去處便是新近班師的最后一批部隊的立功將校,就是不知道她們喜歡不喜歡了。
將校們確實粗魯了一點,軍中就這個環境,溫文爾雅的人去久了,都難免染上各種習氣。
但他們身強力壯,得勁。也不缺錢,日子可以過得富足,總之也不算差了。
一首《朝天曲》后,舞姬罷散邵勛帶頭鼓掌,太子邵瑾、諸位平章政事緊隨其后,三省、三監以及包括庾亮在內的勛貴亦紛紛鼓掌。
西域城邦國主、國相、王世子們你看我我看你,稍慢了一拍后,陸陸續續鼓起了掌。
邵勛掃了一眼,便已有所猜測,只見他端起酒杯,看向尉遲婆羅,道:「尉遲卿可謂忠勇矣,
卻不知于是何來歷?」
有那么一瞬間,尉遲婆羅想了許多,到最后如福至心靈般答道:「回陛下,昔年無憂王(阿育王)太子于叉始羅國被挖去雙眼,王怒,遷其豪族,出雪山北,定居于荒谷間,尊立為王。當時是也,東土有帝子遭遣流徙,居于東界,為群下所勸,又自稱王。二王相爭,旦日合戰,西主不利,遂斬其首。東主乘勝,撫集亡國,遂有城邦。」
「哦。還有這回事?」邵勛笑道:「此東土帝子何人也?」
「應是中夏之民。」尉遲婆羅頂著一副綠眼髯,面不改色地說道。
「既是中夏后裔,今歸國矣。」邵勛贊道:「自今往后,當為國守藩,凡立功將士,皆有封賞「臣于此立誓,于闐世為大梁藩屬,永不相叛。」尉遲婆羅大聲道。
邵勛滿意地點了點頭,又問道:「卿若有得力之子侄,可入洛陽為官。」
尉遲婆羅不敢怠慢,這是要質子呢,遂道:「臣有一子,昨日陛下已見過了。」
「可是那位身長七尺之豪壯之士?」邵勛問道。
「正是犬子。」
「此子弓馬嫻熟,可入侍衛親軍,賜名一一」邵勛想了想,道:「尉遲敬德。另賜宅邸一區、
仆婢三十、絹帛五百。」
「謝陛下賞賜。」尉遲婆羅回道。
邵勛笑著點了點頭,道:「滿飲此杯。」
尉遲婆羅領命,一飲而盡。
邵勛亦一飲而盡。
于闐國雖有文字,但沒有記史的習慣。他們的歷史只能靠口口相傳,時間長了就會走樣。
阿育王死的那一年,中原差不多已是戰國后期一一呂不韋也是死于這一年。
尉遲婆羅說于闐國的原住民是印度來的,他不做評價。因為此國盛行小乘佛法,五年辦一場弘法大會,全民熱衷,那么就有可能故意往印度那邊靠,想沾上點關系。
至于什么「東土帝子」,搞不好是西遷的羌人部落,與不知來歷的原住民干了一場,最終獲勝,開始建立國家。
于國隨后大抵又來了很多移民,因為尉遲婆羅是很明顯的塞種人長相,其國民血統如何,就不清楚了,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