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凱特哈德森與娜奧米沃茨兩位好萊塢女星成為整個紅毯上最亮的雙子星,她還歷歷在目。
那聚光燈閃爍個不停,眾多記者圍著拍照,仿佛紅毯為她們而開,讓她羨慕不已。
今年的開幕片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開幕片劇組的亮相成了紅毯上最盛大的獨角秀。
一位印度女導演的電影。
和今年5月戛納影展競賽單元因為女性導演缺席而引來的媒體風波正好相反,69屆威尼斯電影節有意無意間,似乎正好彌補了戛納的缺陷。
不僅開幕式影片來自女性,還會專門展映女性導演的短片集錦。
這部電影講述了“911”之后一位年輕的巴基斯坦裔講師里茲阿邁德飾向一位美國記者列維施瑞博爾飾傾訴自己在美國奮斗經歷的故事。
不過李牧看完后感覺一般般,影片對主題的表達有些刻意,男主人公時不時冒出的格言警句式臺詞不那么令人信服。
隔天,李牧就需要和其余6位評委一一選出這一次的地平線單元的獲獎影片了。
“巴貝拉先生,我建議下一屆地平線單元可以增加兩個獎項,最佳導演獎和地平線單元特別獎,用于鼓勵創新。”
李牧著實感覺地平線單元其實還是可以發揮一下其應有的地位,此刻滿打滿算也僅才4個獎項。
“李,我記住了,你的建議我們會好好研究。”
巴貝拉慎重的點了點頭,這個暮年的威尼斯能不能在他手中煥然一新,他責任重大。
地平線單元,長片18部,短片15部,李牧以及剩余評委們要在這些天內選出獎項。
實屬是一個辛苦活。
這意味著至少要看41個小時的電影。
哪怕每天看5個小時,都要8天。
而且他們這些人還得參與一下地平線單元的首映,時間上著實很緊。
每天最熱鬧的卻是月牙高掛的時候。
時鐘每天走到夜晚的十點鐘,電影宮旁邊的小酒吧就人頭攢動,人群邊喝酒邊嬉鬧,越夜越美麗。
可惜劉伊菲沒來,李牧孤零零一個人感覺沒多大意思。
選片的日子很無聊,意大利的平衡藝術、丹麥的劫持、華夏的三姊妹
此時評委眾人正看著三姊妹。
一部由國內導演的影片,2個半小時的紀錄片風格,講述了住在中緬邊境附近一個小村莊里的三姐妹年齡在四歲到十歲之間成為留守兒童的故事
王兵可謂紀錄片界孜孜不倦的勞模,從鐵西區,瘋愛到三姊妹,他跨越東北到西南,每一部卻還都緊緊貼著生活和小人物。
評委們看的很認真,西南的方言,李牧也聽不懂,但是眾人能從電影里三姊妹呼出的氣息甚至滿房溢出的土豆中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苦難。
影片里也不是僅展示留守兒童的苦難,當她們用全身的力氣壓著竹子,給羊喂草,這一幕同樣讓眾人十分感動。
李牧甚至都想起了臥虎藏龍中竹林間游蕩的師徒,這是獨屬于華夏兩種“美”。
一種在天上,一種在地上。
“將它放到備選庫吧,大家表決一下。”
李牧提議道。
“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