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委出面牽線,推動易安汽車收購長安所持陸風汽車的股分,這步棋,霍利下的很妙,讓長安董事長朱華榮猝不及防。
母公司兵器集團下文件了,他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
易安最終以163億的價格全資收購陸風汽車,如果不是因為愛馳申請破產,法院強制執行,這個價格拿不下來。
163億買下的不僅僅是陸風的造車資質,還有兩大生產基地30萬輛車的產能,同時吸納了接近600人的技工團隊。
加上高合那邊過來的四百多人的技工團隊,易安在新能源汽車制造項目上的人才儲備已經達到了一千人。
這才只是一個開始。
在汽車產品出來之前,光是養人才都是一筆巨大的費用,再加上研究、實驗、建廠等等費用。
一年隨隨便便砸百億進去。
那些幾十億進場造車的人,如果沒有代工廠,這點錢估計真的只能做個t出來。
完成對陸風的收購之后,霍利會見了兩位高管人選。
由國際獵頭公司海德思哲幫忙物色的總裁和副總裁兩位高管。
霍利旗下的產業和海德思哲這家國際獵頭合作多次,特別是易速國際事業部成立之后,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管都是由他們去物色的。
這家國際獵頭在這個行業里擁有超過75的業務,被稱為最純粹的獵頭公司,是世界五百強企業最喜歡的合作對象。
這次海德思哲京城國際事業部的獵頭們為易安了兩位人選。
一位是一汽奧迪的營銷總監,從業二十年,非常了解汽車行業。
由一個懂車的人來做這個ceo自然是最讓霍利放心的事情。
一汽奧迪在國內市場上風靡這么多年,營銷總監功不可沒。
除了管理能力之外,自帶營銷buff,屬于多功能型人才。
副總裁人選是原豐田汽車新能源項目的高級技工。
易安要自己研究生產電池,離不開這方面的人才儲備。
日本車企,以豐田為首的氫燃料派系已經扎根十多年了,即便受到電車行業的沖擊,在中國市場下降了10的份額,也沒有放棄在氫燃料上的賭注。
日本車企堅信電動汽車只是過渡,只有氫燃料才是新能源最終的歸宿。
先不提這個技術研究方向對不對,在市場戰略上,日本車企一定是有失誤的。
從特斯拉開源,共享專利開始,電動汽車就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崛起,發展迅速,成為新能源汽車主流。
就算未來可能過渡到氫燃料,但是電動車這塊巨大的蛋糕就不要了
等豐田反應過來,發現全球電動車發展已經無可阻擋的時候,再入場電動車行業已經晚了。
跟著做了幾年電車,發現銷量不行,又繼續押寶氫燃料。
這就導致日本各大車企的電池研發團隊非常尷尬。
一會兒當親兒子對待,一會兒連干兒子都算不上。
很多高級技工甚至是總工程師紛紛跳槽。
海德思哲為霍利挖的這位汽車電池研究專家阿達克己,雖然職位是高級技工,但是在豐田汽車電池研發項目中是總負責人,地位相當于總工程師。
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
眼下的汽車電池研究的趨勢是明朗的,不管是寧德時代的凝聚態電池,還是比亞迪的刀片電池,蜂巢的龍鱗甲電池,以及各大新能源廠商生產的各形態電池,都只是原料和形態上的差異。
研發生產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易安現在進場,肯定是不能走老路的,不然會落后很多,必須跟隨汽車電池的三大發展趨勢去研究。
趨勢一:正極材料朝高鎳化發展,逐步降低鈷、猛的含量,鈷資源稀缺,國內儲量不足全球1,過渡依賴進口,不僅會被貿易壁壘掐脖子,還無法降低成本。
寧德時代、松下和g都在嘗試研究去鈷化的三元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