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掉的空間臂已經被完全接上,越靠近空間站一側的空間臂的功能就恢復得越完善。
再給幾周時間應該就能把空間臂徹底維修好。
而在已經維修好的那些船塢位置上,除了陳明以前在和余輝艦船交戰的時候見過的一些戰斗艦船外。
還多了一支飛船外側統一刻畫著辛達公司標記的小型艦隊。
一共有二十八艘船。
九艘驅逐和十九艘護衛。
這九艘驅逐有八艘都是在驅逐艦級別的飛船內風評極佳的錘頭級。
擁有適中的火力和適中的裝甲強度以及適中的飛船護盾性能,以及相對于其他驅逐艦而言非常適合的價格。
屬于是辛達公司設計飛船中的性價比之王。
雖然它的性價比高,但這并不意味著飛船的能力很差。
否則光有性價比沒能力的飛船也不會受到民間、政府和軍隊三個地方對錘頭級飛船的歡迎。
而剩下的那艘驅逐艦,是作為這只艦隊的旗艦的一艘的驅逐級別的航空母艦,趕牛人。
趕牛人級擁有在驅逐艦中極為離譜的四百四十三米的艦長,以及幾乎和艦長差不多寬的艦寬,還有那足以承載大量戰機的多層飛行甲板帶來的艦高。
讓它幾乎可以作為一臺移動式的戰爭堡壘。
除了那些配備了點防御武器和小型護盾的戰機外,趕牛人本身也靠著自身龐大的艦體搭載了大量的中型與小型的點防御武器。
以對外的攻擊手段,換取了在實際作戰中擁有的極強的掩護能力。
陳明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有開過民用級趕牛人的人說開這種船很無聊,但是趕牛人給的安全感是難以從其他飛船上得到的。
在親眼見識到了這艘飛船的模樣后,陳明雖然還沒有實際見過它的作戰能力,但心底也略微有了一些這樣的感覺。
只是一般來講,驅逐艦本身的艦種就決定飛船設計時候的艦長通常在一百到三百米之間。
而這艘四百米開外的趕牛人在設計方面顯然是不對勁的。
不過原因也比較簡單,就是它的設計時間比較早。
在人類處于太空時代早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它的存在。
經過了一代代更新下來,趕牛人仍然未被淘汰,因此這艘超過一般驅逐艦大小的艦船才保留到了現在。
其實陳明覺得公司派這艘趕牛人級過來也是有說法的。
首先他可以肯定,辛達公司肯定是有自己的巡洋艦甚至是主力艦的。
但是巡洋艦級別往上的艦船的意義和普通的驅逐護衛不同,派出來絕對需要經過大量的審批手續。
不光是公司內部,政府同樣也得知曉公司調動飛船的情況。
所以巡洋艦沒辦法輕易調動。
但趕牛人級不同,它是驅逐艦,又剛好是驅逐艦里最大的一種。
雖然比不過巡洋艦,但它實際的護航能力和戰斗能力都達到了驅逐艦頂峰。
所以公司在需要盡快把陳明送到星域首府的情況下,選擇了以趕牛人為旗艦。
而且如果陳明記得沒錯的話,十艘及以上驅逐艦或者二十艘及以上的護衛艦集群調動都是需要向政府報備的。
所以這九艘驅逐加十九艘護衛的艦隊規格,已經是辛達公司在短時間內可以調動的最大數量的艦船了。
從這里陳明又一次看出了辛達公司對他的重視。
不過這艘趕牛人級因為停不進船塢設計出來給普通驅逐艦的驅逐艦級別的船塢,所以最后就停進了船塢上唯二的巡洋艦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