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雖然也是同樣的情況,而且他們的戰備物資不能像陳明一樣瞬間轉化成戰斗和續航的能力。
但他們本身戰斗能力就強于空間站和公司的艦隊。
能夠以更少的損耗換取更大的戰果。
再加上軍方的船一開始就比公司這邊要多出一截。
在通過精妙的指揮技術給了公司艦隊這么多壓力,迫使艦隊成批消耗物資后。
陳明不覺得軍方會撐不過在不停用后備物資來支撐飛船戰斗力的辛達艦隊。
即便陳明已經讓艦長往空間站那邊請求物資援助了。
但物資湊足到裝載到搬運,全部都需要的時間來進行。
在眼下的這場戰斗中,恐怕已經來不及送過來了。
辛達公司的艦隊在陳明的幫助下也已經逐漸出現了頹勢。
軍方卻抗住了陳明能力帶來的爆發,他們一直在拼命維持住的局勢再次向著他們偏轉。
此時戰場上雙方還能戰斗的飛船數量總體加起來也只有一百四十艘不到,已經有四分之一的戰艦沉沒在了這片超空間之中。
剩下的戰艦也絕大部分都遭到了損傷,再難經受更加嚴酷的戰斗的洗禮。
陳明這邊現在更是只有五十艘出頭的戰艦,而軍方那邊卻還有八十多艘。
要知道一開始的時候,陳明這里雖然支援的辛達公司的船總共三十艘不到一點,但有了空間站支援總體艦船數量已經接近了一百艘。
可現在,艦隊已經損失近半。
并且后續也沒有更多可以從空間站那邊可以支援過來的飛船了。
空間站那邊的情況就和趕牛人的戰機一樣。
飛船有,但沒人開。
之前兩次余輝的襲擊,每一次的損失都有公司幫忙報銷,并且也有后續的可以用來戰斗的飛船送過來。
但是人員方面的損失是沒那么快重新補充起來的。
然而軍方這邊,上來就是一百多艘軍方的軍事化飛船,并且在交戰過后還有七十多艘剩余。
明明公司和軍方的飛船在低級飛船的技術水平方面沒有過大的差距。
但卻因為艦隊的組織和指揮還有實際作戰能力上的差距,導致了最終出現戰損比二比一的情況。
現在這個局面下唯一的好消息。
也就只有公司艦隊這邊損失的,被擊毀的被癱瘓的多是護衛艦。
而驅逐艦因為有陳明的保護,現在還剩下三十一艘。
只不過這個好消息在壞消息的掩蓋下有點不太行了。
因為軍方艦隊里剩余的驅逐艦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公司的艦隊。
不僅僅是一開始軍方驅逐艦就比公司這邊多的緣故。
還有是因為軍方的飛船都是配備了專業維修師的。
絕大部分沒有被當場擊毀只是因為被癱瘓而退出了戰場的飛船。
只要沒有關鍵性損傷,都將會很快再次重回戰場。
這也是戰斗雙方的戰損比例大的原因之一。
總之,就算陳明可以提高飛船發揮的上限。
通過維修讓飛船煥然一新,讓飛船的戰斗力能在短時間內爆發,甚至只要物資充足就能一直爆發下去。
依靠儲備的戰斗物資,講包括飛船、武裝、人員的數量在內的所有劣勢通通彌補,甚至能夠搶回來一點優勢。
但也只能搶回來一點。
公司和軍方整體的差距就擺在那里。
軍方不像辛達公司一開始只有三十艘不到的靠譜的飛船可以使用,還得靠空間站支援。
也不像是艦隊的指揮系統只能臨時拼湊,難以對戰場局勢進行精細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