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留下的偵查裝置偵查到的高頻電磁輻射束在宇宙中并不算是太過于稀有的事物。
畢竟恒星活動本就意味著大量的輻射被恒星散發出去。
這樣的高頻電磁輻射束只能算是恒星會有的各種自然現象的一種。
本身沒有任何值得注意的地方。
但是。
此時陳明觀察到的這個高頻電磁輻射束不只是普通的高頻電磁輻射束,它的存在還伴隨著一種特殊的規律。
那就是恒星進行兩次爆發高頻電磁輻射束的時間間隔正在以相同的時間間隔縮短,預計三個小時后兩次電磁輻射束發射的間隔就會徹底歸零。
并且這樣的情況還不只是出現在一個恒星上,而是有三個恒星同時發生了這種情況。
當然不是一個星系內有三星系統,而是有三個離得比較近的星系的恒星同時出現了一場。
這三個星系的恒星本身沒什么問題,就是宇宙中比較常見的不同類型的恒星。
但放在一起看就比較特殊了。
它們分別是在天文學觀念上的a型恒星、g型恒星和型恒星,剛好涵蓋了光譜上大體可以分成的強光、弱光和中間范疇的恒星類型。
而它們的顏色差距也十分分明,a型恒星的藍白色,g型恒星的黃白色與型恒星的紅色。
這樣非常近距離內的三個星系出現三種光譜強度的恒星本身就很特殊,同時出現了對外周期性釋放電磁輻射束的情況就更離譜了。
更別說這輻射束發射的周期性
這幾乎可以讓陳明百分百確定星系里絕對會發生什么事情,他必須過去看一看。
陳明立刻弄來了兩艘至高點,和他自己的那艘一起進行了躍遷,分別抵達了三個不同的星系開始對星系內的電磁信號進行掃描,確認了剛剛他接收到的來自于他以前留下的偵查設備的數據是正確的。
這三個星系內的恒星正在以相同的頻率對外釋放著電磁輻射束。
并且,這三個恒星發出的輻射束還十分巧合地,一同指向了某個并不算遙遠的星系。
根據這段時間陳明派遣艦隊進行初步偵查的結果來看。
那個星系里并沒有恒星,只有一個脈沖星擺在恒星原本該有的位置上。
脈沖星是可以算作是中子星的一種。
而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在恒星質量沒有達到形成黑洞界限的情況下,恒星最終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密度比黑洞要更小的星體。
少部分中子星會周期性地對外釋放電磁脈沖,就是脈沖星。
明明應該是對外釋放電磁脈沖的中子星,卻在詭異地吸收著來自于遙遠恒星的電磁輻射束。
這種情況讓已經兩個多月沒碰到什么事情的陳明頓時回想起了兩個月前的那段時間。
于是他立刻親自動身,控制著至高點進行躍遷立刻抵達了脈沖星的星系。
他的飛船才剛剛抵達星系的邊緣就已經承受了大量的射電輻射。
這些輻射一旦穿透了飛船的裝甲和船體,就有可能對飛船的電子線路造成破壞,甚至對飛船內的人員造成損傷。
不過陳明不怕這個。
至高點好歹也是專門的勘探船,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碰到不同類型不同年齡段,以及衰老后的恒星的情況,脈沖星顯然也在考慮范圍之內。
因此至高點的飛船裝甲外層有專門的恒星防護涂料,能夠用于防范各種類型各種強度的輻射。
甚至有必要的話陳明還可以開啟至高點的護盾,護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對輻射進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