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她深呼吸了一口氣,說道:“怪不得拍不了電視劇,這種敘述風格很容易碰線,而且前期的青春少年時期,不一定能夠吸引大家觀看。
我覺得這個劇本,重點在后半部分,就是成年之后的戲份,讓我有種復仇的暢快感,而且這部劇的感情線——”
錦梨不由皺了皺眉,“吊橋效應嗎?”
她不太確定,特意上百科搜索了下——
吊橋效應是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危險或者刺激性情境,可以促進彼此感情。
當一個人在過吊橋時,在這種緊張的環境下,會不自主地心跳加快。
但是當他遇上了另外一個人,那么他就會把這種心跳加快,解釋為自己對對方心動了。
吊橋效應可以解釋為,當我們對某個人產生強烈的情感時,我們會變得特別敏感和小心翼翼,因為我們害怕失去這段感情。
錦梨覺得,故事中的女主,就是對男主產生這樣的情愫,所以才會覺得男主是自己的救贖。
而在男主死了之后,女主成為了老師,也對正在讀書的男主的弟弟動了心。
這部劇的感情線很復雜,但在簡單直白的劇情線里,反而有種相得益彰的感覺。
直白的變得不那么直白,隱晦的也變得不那么隱晦。
錦梨這下終于明白,顧澄為什么會對《暗殺》這部劇念念不忘了。
這些天她在晨曦娛樂里打卡學習,空閑時也會閱讀劇本,但遞給她的劇本,從來沒有像《暗殺》這樣特別。
既奇怪,又驚艷。
《暗殺》前期講述校園暴力,后期則變成了復仇爽劇,原本被暴力的小女孩艱難地成為大人后,變成一名老師。
但她小時候的陰影并沒有消失,她決定對當年對她實施暴力的人的子女。
是的,子女。
女主決定對他們的子女進行復仇,利用老師的身份。
以暴制暴,以血還血。
當然,這其中還是有篩選的,孩子如果沒做錯事,女主不會陷害她們。
但如果孩子同樣也是施暴者,女主就會實施自己的計劃。
所以錦梨認為劇情線簡單直白,但隱晦復雜的愛情線,卻讓劇情撲朔迷離了起來。
更為關鍵是,所謂的男主,他不是個好人。
所以才說不簡單。
這部劇的男女主,都不是好人。
女主作為受虐者,尋求自救的過程中,找上了施暴者的男主庇護。
男主從一開始的嘲笑,到后面的接納,然后因為救她時意外死亡,成為了女主心目中永遠的一根刺。
女主長大后實施報復,讓每個孩子都體驗一遍她曾經的痛苦。
但在這過程中,她同樣對男主的弟弟手下留情了。
時間過去了18年,又好像回到了當初的原點。
男主的弟弟跟男主的性格并不一樣,然而怎樣的家庭,就會教出怎樣的孩子。
弟弟同樣不是個好人,他同樣是施暴者,但在女主的偏袒下,每次都能逃離現場,躲過一劫。
這部劇的最后,女主達成了心目中的正義,被關進了監獄。
你說這部劇爽吧,也挺爽的,后面復仇是真的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