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橋察覺后,都嘖嘖稱奇,他認為是錦梨跟顧澄都進入了狀態,開竅了,所以越拍越順手。
但錦梨跟顧澄晚上一起練題時,偶爾討論了下劇組拍的劇情,一致認為是成年后的戲份,比未成年后的戲份簡單多了。
顧澄:“顧修德的弟弟顧念德性格沒那么復雜扭曲,屬于囂張跋扈中帶著點不敢鬧大的聳,是個二世祖,但又不是二世祖。
這個角色在生活中很常見,不難揣摩,不像顧修德,我總覺得他有點反社會人格傾向。
哪怕他最后為了救李菲菲沖入火海當中,我都不認為他是喜歡李菲菲所以想救她。
更多是因為李菲菲被他納入保護中,他不想承認自己失敗,失敗于連個人都保護不了。”
顧修德家世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橫起來的時候連學校都不敢批評他。
這種順風順水的人生,讓顧修德出現了個錯覺,那就是他壞人能做得好,好人也能做得好。
當他想嘗試做好人的游戲,他的命運也就此改變。
好人難當啊!
好與壞就如同建造,毀壞一個建筑物只需要一秒,但搭建起一個建筑物需要好幾個月。
作惡的成本,永遠是低于向善的。
錦梨聽完了他的角色,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這么認為,李菲菲在未成年時太過柔弱了。
在沒有保護自己能力的同時,太過正義,所以才被別人選為小丑,如果她選擇保持沉默,她或許能安然無恙地度過中學時期。”
小丑原本不是李菲菲,而是另有其人。
是李菲菲這個轉學生看不下去別的同學受欺負,幫那個選為小丑的同學說了幾句話,小丑才轉移到了她身上。
顧澄搖了搖頭:“性格的底色決定人類的品德,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李菲菲如果能忍著不出聲,她也不會叫做李菲菲了。”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努力改變命運,大家無法決定前者,只能去成為后者。
偏偏前者,又占據了青春期很大部分。
如同開朗活潑的學生,永遠比內斂斯文的學生,更加容易受到學生時代的追捧,這是性格帶來的先天優勢。
李菲菲雖然家境不好,但父母都是很正派的人,父親曾經做過公司保安,抓過幾次小偷。
受到父母的影響,你想讓她遇到受害者保持沉默,那是不可能的。
錦梨若有所思,從顧澄的角度,她又找到了另一種角度去看待“李菲菲”這一角色。
錦梨忽然說道:“李菲菲還是不夠慘。”
顧澄微愣,“什么。”
錦梨一字一句認真地說:“你說得對,性格的底色決定人物的命運,她這么一個心中有正義的人,除非是遇到極大的、足以顛覆她人生觀的打擊,才會讓她選擇成為惡人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報復對方。
所以,只是家庭遭遇打壓,父母失業導致發生事故死亡,轉學重讀這種變故,還不夠。”
錦梨忽然覺得,劇本還是寫得保守了。
顧澄升起了抹興致:“你想怎么改?”
錦梨沉吟道:“還記得我之前拍的《無人生還》嗎,編劇改編了原著,比起讓每個角色接受自己的善惡,改編成了全員惡人,放大了人心中的惡。
既然要搞極端,那就用戲劇化的方式放大所有人針對李菲菲的惡。所以——”
錦梨停頓了下,“可以變動父母的死亡線,人為遠比意外事故來的更恨。”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