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從四合院啟航355匪盜
王剛和盛長柏決定參加院試后,盛家就開始忙活起來。
院試與縣試和府試不同,不僅需要進行好幾天,吃喝拉撒都會困在一個小隔間里,考試地點也不在揚州城,而是在幾百里外金陵城。
這個時代外出可不容易,先不談交通工具,就是一路上的風險也不小。
好在盛纮在揚州當官,家底也算殷實,給王剛和盛長柏準備了馬車。
盛纮為了兒子們考好院試,讓王剛和盛長柏提前兩個月出發,在金陵城住上一個月,熟悉考試環境。
為了路上安全,王剛他們走了官道,老太太甚至把廖師傅都派來隨行。
廖師傅帶著王剛和盛長柏坐在馬車里,十來個盛家仆人跟在外面,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什么重要人物出行。
不搞這么大的場面不行,現在外面不太平,哪怕官道都會遇到匪盜。
好在官道相對安全一些,王剛他們人又多,上路兩天都沒遇到什么危險。
坐在馬車里,王剛和盛長柏也沒閑著,一天到晚抱著書本,有時候廖師傅還會考他們一下,路上到不寂寞。
“你們有沒有想過,考中功名后,想當什么樣的官。”廖師傅對王剛和盛長柏問道。
盛長柏毫不猶豫的說道:“我要像外公那樣,執宰天下,配享太廟。”
盛長柏的偶像一直都是外公王太師,有此理想不奇怪。
廖師傅不為所動,又看向王剛。
王剛低著頭思考兩秒后,才說道:“我想收復燕云,一統中原,使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再無戰亂紛爭。”
盛長柏驚訝的看著王剛,可能也沒想到弟弟有這么大的理想,光是收復燕云這一點,就很難辦到,至于后面的簡直就是妄想。
廖師傅教了王剛一年多,隱約也猜到一些他的理想。
“你的理想過于空泛,你先說說收復燕云有何想法”廖師傅一針見血的說道。
王剛說道:“燕云十六州落入遼人手中,要想收復,自然是先滅遼國。”
廖師傅嗤笑道:“遼國軍備百萬,豈是你一個人能滅的,我朝經歷太祖太宗真宗,乃至當今四朝努力,都無法收復燕云,你個孩子又有什么辦法”
王剛搖頭道:“此一時彼一時,前四朝未盡之事,后世未必不能成,況且我覺得現在才是收復燕云,覆滅遼國的最佳時機。”
廖師傅眼中精光一閃,問道:“此話怎講”
王剛侃侃而談道:“太祖太宗時,遼國勢大,軍力遠在我大宋之上,敵強我弱,自然不可勝。
可是自從真宗時期,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兩國不再征戰后,強弱之勢已經逆轉。”
廖師傅坐直了身子,問道:“你覺得澶淵之盟的簽訂,是好事”
王剛搖頭道:“宋遼簽訂澶淵之盟,我大宋以歲幣換取和平,自然是喪權辱國,不過在當時的環境,其實澶淵之盟才是最好的選擇。”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后締結的盟約。
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
當時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御駕親征,至澶州督戰。
兩國打了幾場,互有勝敗,最后誰也拿不下誰,誰都耗不起,只能選擇議和,簽訂澶淵之盟。
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后幾十年里,宋遼再無大規模戰事,互通有無,建立邦交。
“澶淵之盟不過是那群士大夫,害怕打仗,簽訂的喪權辱國條約。”廖師傅冷哼道。
王剛搖頭道:“知恥而后勇,澶淵之盟在當時是大宋最好的選擇,寇丞相高瞻遠矚,可惜后人不孝,漸漸忘記恥辱,安于享受了。”
廖師傅詫異道:“此話怎講”
王剛說道:“我大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實則無力抵抗遼國,寇丞相就是看到這一點,才想以退為進,與遼國先簽訂盟約,以歲幣換取短暫和平,暗中發展國力,意圖學那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
可惜寇丞相走的太早,以至于臥薪嘗膽最后演變成縮頭烏龜,朝中享受太久和平,再無人想要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