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眾人冷靜下來,張平亮略放緩語氣,沉聲道:“軍國大事,自有陛下和朝堂上的將相們安排。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安心等著陛下的吩咐!”
當下眾人繼續列隊射靶。
張平亮執著弓矢,等待前頭伙伴射擊的時候,后頭一人低聲道:“陛下往我們這里來了,咱們真就什么也不做?”
“怎么,北疆重鎮有失,你很高興么?”張平亮往前走了一步。
“那斷然不能!”后頭那人嘿了一聲,跟上半步又道:“可你心里也明白吧,北疆有事,不比太平無事好?咱們得說點什么,不能把這機會放過了!”
最近這幾個月里,隨著高麗國北納入掌控,朝廷投放到海上的力量爆炸式地增加。軍隊里領受相關命令,渡海往東,往南去的人都非常多。
已經有人討論,是否應該仿盛唐之例,在高麗國設一個都護府。也有人說,因為從高麗到倭國、宋國的海上商路繁忙,原本半公開地設在南朝慶元府的管理機構已經不適合了,應當在山東或者耽羅島設立正式的衙門,并且調撥充足的水上、陸上武備。
這條從南到北涉及多個國家、上萬里海路的利益鏈條如此漫長,投入多少人力都覺得不夠。還好此前朝廷鼓勵了一大批軍官帶著自家的舊部、族親主動去往海上,而且提前對有關人員的薪餉和功勞記錄做了特別優待。
但也總有人不愿意去海上的,很多人的家鄉在北方,習慣了北方的高遠遼闊;也有人與北方異族有血海深仇,心心念念要報仇雪恨。這些人都希望朝廷繼續向北方施壓,與蒙古人廝殺到底。
在這些人心里,蒙古人給予朝廷的壓力不是太大,而是太輕了,輕到不足以朝廷撥出更強的力量去應對。而朝廷因為財政上的需要,又始終把主要的力量投入到南方或者海上,更令他們隱約急躁。…。。
畢竟人和人的想法是不同的。軍隊將領和骨干不斷南下的局勢,在有些人眼里是酬功和開拓;在另一些人眼里,卻是一種削弱。如果北方駐軍這樣的削弱持續下去,我們還打不打蒙古了?
在這些將士心里,年初時皇帝帶領那一萬多人北上的戰斗規模遠遠不夠。而成吉思汗此次大舉南下,擊破臨潢府的戰果,正好迫使朝廷把力量重新投注向北,也給了他們立功疆場的機會!
根本不用擔心,陛下是馬上的皇帝,打仗必定親自上陣……上陣就離不開我們!
而蒙古人也絕不可能是大周精銳的對手!
聽說他們拿下了臨潢府,又在燕北山區縱橫,勢頭有點嚇人。但那很了不起么?
就算蒙古人想盡辦法搞到了一點火藥武器,那又如何?當年他們以快馬長弓踐踏天下,威勢簡直撼天動地,所到之處殺得漢兒人頭滾滾,十不存一。那種可怕的景象,至今還常常讓人從睡夢中驚醒……結果還不是被齊心協力的漢兒趕回了草原?
漢兒將士用長刀揮砍的時候,蒙古人的腦袋也一樣骨碌碌往下滾。張平亮試過至少二十次了!
如今他們手頭多了幾個鐵火砲又如何?當年女真人就有這玩意兒,還不是被我朝的皇帝陛下打到落花流水。陛下說過,決定戰爭勝利與否的,是人!
“去!”
隨著張平亮的喝聲,顫動的弓弦從他耳畔擦過,箭矢被弓弦猛力推出,在空中劃過一道直線,正正扎在箭靶上。
能在侍衛親軍效力的將士,誰不是百戰錘煉出的武藝?張平亮之前,數人輪番施射,箭矢支支正中靶心;張平亮之后,又有數人跟上,也都是支支中的,展現了極高的訓練水平。
隔著數十步,郭寧的視線掃過輪番施射的部下,轉而微笑頷首:“晉卿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