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通過將介災體變成一種臨死時會將體內大量收縮聚集的附肢噴射,這的確是一個理論上非常可行的方案。如果您同意,我將立即對內進行推廣”
陸堯經過一番溝通才搞明白了原委。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考察站謹慎小心的風格因素,也有高級輪工人數少,高級原料珍貴,試錯次數還不多的原因,與拓海也有一定關聯。
電振星擁有強大的信號能力。在信號層面,它們幾乎是無所不能。
它們去解析,去組合,去梳理正確的信號邏輯,但也暴露出一個弱點。
那就是電振星抗拒犯錯。
它們判斷出一個極大概率錯誤方向,就不會再嘗試。
這是電振星結構使然。
它們是杰出的探索者、解析者、支撐者和維序者,卻不是優秀的創造者。
就像雙尾來到介災地,采用的也是最不犯錯的路徑,瘋狂制造介災體來獲得介災地的反饋,這依舊是處于正常軌道內。
拓海亦然。
反而是白騎士及時響應和解決的特性,反而能打開局面。
堯族小人們卻不怕犯錯,因為新事物總是從不斷失敗和犯錯中摸索出來的。
不肯犯錯就難以找到全新的路徑。
陸堯心里慶幸。
還好自己過來了,否則可能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他當即讓拓海調整了方向,哪怕在加工密集的介災地,也是要鼓勵創新才能獲得更多收益。
經過反復嘗試確認,v4自爆魚介災體效果很好,很多時候能1換1干掉一頭災變種,獲得額外輪齒獎勵。
后來慢慢災變種也適應和聰明了起來,殺傷效率也降了下來,但也保持在3換1到4換1之間,收益同樣非常可觀。
于是這開始作為常規項目,開始在輪工們之中正式開始逐步批量生產。
在此基礎上,陸堯通過拓海宣布,所有輪工都可以進行創造屬于自己風格和類型的介災體。如果效果好不僅會進行推廣,還會獲得包括輪齒和海貝的雙重獎勵。
任何介災體都會被災變種逐漸熟悉,吃了一波早期紅利后,后面殺傷效率就會逐步下降,甚至難以產生效果。
所以持續創新就變成了一條獲取后續收益的必經之路,堯族輪工的創造熱情也由此而高漲起來。
陸堯回過神,將注意力投向矮人的日輪。
日輪中央是一個雙頭錘形態的介災體,兩個球形態的巨型錘上纏有一圈圈附肢構成的怪異外骨骼,它的長柄尾部是穗狀的附肢尾巴,看起來就像是異形生出來的畸形兒。
其抽象程度,讓陸堯感到自己的想象力還是太保守。
陸堯懷疑“它真能飛”
矮人拿魯托臉上露出淡淡笑容“之前用v1介災體試手時,的確失敗了很多次,因為我對錘頭的設計過于注重爆發力,導致結構失衡。”
“現在我做出了改良,前半部分雙錘結構看似沉重,其實只是一層外殼,真正的殺招在后方。”
“看到那根平平無奇的把柄了嗎只要那災變種破壞或撞擊導致把柄損壞,里面那些高度糾纏成一體、被擠壓的v2彈性附肢就會像是崩開的豆子一樣亂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