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是班級的第2名。
在他之上還有更強的頭名已經閉關準備進行競賽。
為了爭奪名次的時候,他自然和頭名戰斗過,兩者有差距,但差距并非很大。
但是這種差距,在對方閉關之后,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更好的教導,更完善的功法,差距會越來越大。
按部就班的很難追上對方。
但若是能夠從對方仿生機器人的決策中有所領悟,或許能夠拉近雙方的差距,不說能夠擊敗班上的頭名,至少也能夠讓他壓制另外競爭競賽名額的選手。
大衛看了塞西利和仿生機器人的戰斗,知道仿生機器人本身的風格偏向于防守,所以他上來也沒耽擱太多時間,直接進攻,先發制人。
他沒有考慮太多,只是先貼近仿生機器人。
他需要將對方拉到自己的固定攻擊范圍內,再選擇合適的攻擊手段。
兩個人的距離在飛速拉近。
仿生機器人從保險箱上起身,落在地面。
此刻,仿真機器人已經進入到了大衛的攻擊范圍內的最遠距離,大衛可以選擇踢擊。
但是大衛沒有盲目出手,因為距離越近,他的攻擊選擇越多。
當他只有一種攻擊手段的時候,很容易被對方的預判,就像是此前賽犀利的攻擊一樣。
他不知道仿生機器人是不是有針對他的研究,但凡事都要往最壞的情況做考慮,他必須增加一些容錯。
有更多容錯空間,更豐富的應對手段,毫無疑問可以讓他避免像塞西利一樣被一招致命。
當進入中距離之后,大衛就知道到自己攻擊的時機了。
若是在靠近雙方的距離,在極近距離,非常拼反應,容錯就會降低,保持這種中距離進可退可守。
大衛出拳了。
密集的拳招連綿不絕,如同大河一樣奔涌向前。
這種拳式攻擊有拳擊手的影子,但同時也有古武學的收力借力,這一招凸顯的就是以勢壓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強化拳勢,同時也是為了持續不斷的提升拳中蘊含的勁力。
越是攻擊越是迅猛。
對手越是招架就越是難以阻擋。
所謂久守必失,當對方防守的力氣可以被自己借用,就怕帶來更強的壓迫感,進一步擠壓對方的防御空間。
防御空間越是縮小,理論上來說,防御的強度會加強。
可是考慮到防守一方的臂展和回旋余地,處在被動一方,他需要針對對方的攻擊來做出防御的手段,越是接近他們,響應的時間就越少,威脅性就越大,會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久守必失,這才是正常的情況。
這也是大衛自身領悟的戰斗風格和招式,如何多種中法形成屬于自己的獨門手段——交響曲。
拳勢大氣磅礴,渾然一體。
但實際上拳法中每一點細節都是由無數不同流派的招式拼接起來,相互融合,交相輝映,才達到了這種效果。
只是讓大衛沒有想到的是,眼前的仿生機器人沒有選擇防守,而是選擇正面進攻。
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