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搞定了!”
菲奧意猶未盡地抬起頭,臉上寫滿了滿足。
最初接下這個任務、進入模擬測試,不過是為了掩飾身份、收集情報,為下一步行動做準備。
可真正投入進去后,他才發現這些題目設計得實在精妙。
題目趣味性十足,層層遞進。
遇到稍微復雜的內容,系統還允許查閱資料,等于萬事俱備,只欠他動動腦筋,把零散的拼圖組合起來。
說來也怪,基礎題之后的進階部分,涉及的許多知識點竟都是他過去零散收集過的,只是從未有機會系統整合。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面對同一個需要精準答案的問題時,他明明知道答案,腦海中卻會冒出相互沖突的解決方案。
而且這不是個例,很多題目都出現了類似狀況。
這種現象讓他意識到一個嚴重問題:以前只覺得自己的知識體系有些雜亂,可直到認真答題時才發覺,未經梳理的知識會極大影響對題目的判斷。
這種認知上的混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的思維方式。
在某些需要做出關鍵判斷的時刻,他很可能會犯錯。
因為他的知識體系大多來自他人的知識和經歷,而別人的認知未必正確。
自己缺乏親自探索的過程,單靠刑訊功法“拿來”的記憶,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產生盲區。
那些被“收集”來的、連原主都未必意識到的問題,他自己自然也很難察覺。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關于“是否該信任他人”,有些記憶告訴他“人性本善,值得信賴”,另一些卻警告他“人心叵測,必須警惕”。
在不同情境下,依據最先浮現的“經驗”,他可能會做出任何一種選擇,且都能自圓其說。
可當題目直白地問“人的本性是什么?”時,他認知中這兩種矛盾的觀念就會激烈沖突,這種關鍵的矛盾,讓他無所適從,無法在第一時間做出屬于自己的判斷。
他不清楚,自己真實的認知,是傾向于哪一邊。
后續的題目大多屬于這一類,將他腦海中那些錯綜復雜、甚至相互矛盾的認知一一挑明。
這可不是簡單地“視情況而定”就能含糊過去的。
而這次答題的過程,恰恰給了他寶貴的機會,讓他能靜下心來,好好梳理自己的認知體系,將所有知識串聯貫通。
他對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思維竟能如此敏銳、完整,且充滿生機。
【恭喜考生,您已完成全部考試題目,成績……合格。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課題組,邀請信息已發送至您的終端。】
【請您仔細查閱后做出選擇,我們尊重您的任何決定。】
“加入……課題組?”
菲奧愣住了。
“等等?我的身份暴露了?什么時候的事?”
他剛這么想的時候就意識到這似乎是必然的事情,因為后面的考題都是根據他量身定做的,自然是讀取到了他的信息。
可是想到這里,他又升起了一個新的疑問。
“既然已經暴露,他們為什么不抓我,反而讓我完成了整個測試?這合理嗎?”
菲奧又看了一眼發來的邀請信息。
從對方的措辭就能看出,他們信心十足。
新生們,還真是自信啊,竟然想邀請他這個學長加入他們的課題研究?
這是用課題檢測當面試?
“等等……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