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豐九年,冬月十八日,常朝。
國朝的朝會分為大朝和常朝。
大朝是每年的元旦、冬至及萬壽節,皇帝御太和殿接受王公、文武百官的參拜、慶賀,稱之為大朝,并不處理政務。
常朝則是為處理日常政務而設立的一種例行制度,又稱作“御殿聽政”。
太祖定例,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御殿聽政。
后太宗、太上皇時期政務日益繁忙,逐漸增加頻次。
到今上更加勵精勤政,定為了三日一朝。
朝會時間是卯初凌晨五點開始,故上朝官員最遲寅初凌晨三點就要起床,預備上朝。
賈琮從來不睡懶覺,可也沒起過這么早,外加又是寒冬臘月更起不來。
“三爺,都快寅正了,快起來。你今兒還得上朝呢,誤了朝怎么辦”
晴雯急得連聲催促,若賈琮誤了時辰,她和茜雪兩人定是吃不了兜著走,老太太就不會放過她們。
賈琮忽然想起今兒還要上朝回奏薛蟠的事,忙翻身起來。
在晴雯、茜雪兩人服侍下,匆匆穿好朝服,隨意喝了兩口羊肉胭脂米粥,便出門去。
天上一輪冷月,地下積雪數寸,北風呼嘯而過,透骨生寒,賈琮緊了緊身上的大氅,還好是騎馬,時間應趕得及。
數十親兵打著榮府定制燈籠,前呼后擁,護送賈琮進宮。
街上一個人影也無,不多時,便抵達承天門。
賈琮見承天門下燈火點點、人影綽綽,已站了兩三百號人。
趨近一看,卻是各家下人、轎夫、親兵等,送主子來上朝后,便等在此地,等著下朝接人。
命親兵在此等候,賈琮亮了錦衣衛牙牌,從角門進去。
進了承天門便是皇城,再進午門,就是宮城,也就是俗稱的禁宮大內。
賈琮新姑娘上轎頭一回,正想找個人問問上朝的規矩,忽見旁邊兩個打著燈籠的小太監迎上來。
“給伯爺請安,戴總管知道您今兒第一遭上朝,怕您不熟規矩,特命小的前來引路。”
賈琮暗贊戴權面面俱到,心細如發,拱手笑道“有勞兩位公公。”
“不敢。請伯爺隨我們來。”
賈琮跟在后面,隨口問道“皇城里怎么一片漆黑,那些官兒上朝,怎么見路”
太監笑道“本來皇城里是處處有燈的,今上以糜費為由,裁撤了。
您還別說,還真有官兒黑燈瞎火的失足摔在金水河里淹死呢。”
賈琮啞然,這也太扯淡了。
另一太監道“這也是戴總管讓我們接您的原因。這上朝時,只有三種人有燈火接引。”
賈琮好奇地道“是哪三種人”
“一是內閣軍機大臣;二是王爺和部堂長官;三是各部院衙門遞奏官和各省駐京的提塘官。”
賈琮點點頭,畢竟官場上混了幾年,所謂遞奏官、提塘官倒也明白。
提前已確定在今日朝會議程中有要事奏報的官員,部院稱為遞奏官、外省的稱為提塘官。
若事情還沒奏,人就摔死了,那就滑稽了。
“今兒都有什么人上朝”賈琮問道。
“常朝一般來說是四品以上京官參加,御史言官除外。”
“武將則是京軍指揮使職銜以上的武將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