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王”熙豐帝微一沉吟,并不表態。
眾人也在心中盤算,取遼王的得與失,對自己有沒有什么影響。
關浦奏道“臣與江中堂不謀而合,亦以為應先取遼王。”
熙豐帝道“關卿有何高論”
“不敢。臣以為遼東重鎮土地肥沃遼闊,呈孤懸之勢,與國朝只有三百余里的遼西傍海道相連,其窄處不過十數里,寬處亦僅三十里,其間雄關險隘比比皆是,飛鳥難度。
若其存反意,可輕易切斷古道,踞險而守,王師雖有千軍萬馬,只能望洋興嘆。
更可慮者,遼東毗鄰北狄各族,遼王更有勾連外族、謀取私利前科。
其見勢不妙,很可能故技重施,里通外敵,合兵來攻榆關,榆關若失,則京師震動,各藩必反,全盤皆輸。”
熙豐帝悚然一驚,這是很可能發生之事,若先取他王,遼王不僅會反,說不定還會連同鎮守薊州的幽王一并謀反,山海關變為通途,那神京就危險了。
因問道“諸卿可有異議”
江風、關浦早有準備,眾人一時難以反駁,都默不作聲。
賈琮見狀心中暗喜。
馮遠奏道“臣附議。聽了江相、關相所言,臣反復推算,也以為非取遼王不可。
除去幽王、冀王、晉王三家較近以外,其余并王、秦王、慶王等都差不多,距離神京甚遠,即便起兵造反,危害不大。
只有遼王甚是棘手,若其謀反,進可勾結外侮,虎視京師,退可踞險而守,裂土自立。
若其不滅,諸王未必伏氣,定然效仿;若滅之,則諸王恐懼天威,俯首稱臣也。”
王寧點頭道“且先取遼王還有一樁好處,便是斷了冀王、幽王北逃之路,反而與京軍形成前后夾擊之勢,若能平定遼東,則幽王、冀王望風而降矣。”
“此言甚善。”眾人皆點頭稱是。
賈琮見沒人反對,心中松了口氣。
只見熙豐帝沉思片刻,遲疑道“遼王久鎮遼東,兵多將眾,器甲精良,在諸王中實力甚強,京中又不好發兵,使得各藩警覺,僅憑遼東總兵衙門的兵馬,只恐不能輕取,若不能速平,定生大變。”
眾人聞言皆點頭稱是,萬一遼王打不下來,其他各藩又反了,那就天崩地裂了。
賈琮忙道“陛下,江相既說先取遼王,想來定有妙計。”事到如今也顧不得避嫌,先把江風徹底拉下水再說,連環計還是他來獻好些。
江風心頭苦笑,暗罵賈琮卑鄙,自己心虛不敢說,偏讓自己說。
見眾人看過來,無奈拱手道“臣確有一個辦法,請陛下訓示。”
熙豐帝忙道“江愛卿但說無妨。”
江風微一沉吟,道“既要先取遼王,必先師出有名,使得眾藩心服口服,此外為防各藩叛亂,須尋個理由,將諸王世子留在都中,使其有所顧忌。
再者,諸事妥當后必遣一熟悉遼東地理軍備之人,秘赴遼東,擒賊擒王。臣思慮再三,此事須遣密諜為之,且知情者越少越好。”
熙豐帝點點頭道“除準公、江卿、北靜王、定國公、李卿外,余者皆跪安罷。”
“臣等告退。”眾臣忙行禮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