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的聽山識途,最大的前提,是要有聲源。
尤其像這種隔著石層聽對面或者里面的情況,對聲源的要求就更為苛刻。
不在于聲源的音量大小,而在于必須是內部聲源,而且要穩定,跟環境其他雜音有明顯的對比度。
比如龍城地底那會兒,水潭上方每分鐘滴落的水滴,雖然動靜不大,卻是再好不過的內部聲源。
而昨天那場大雨,動靜那么大,而a
e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下面有暗穴,這就是缺乏內部聲源的關系。
……
a
e把耳朵緊緊貼在坑底的石頭上,把眼睛閉上。
這時候的大地,就像一根絕對靜止的琴弦,非常寂靜。
但是a
e并不著急,她知道這是自己的心還沒完全靜下來,自己身體內部的聲音,比大地的聲音更大,產生了干擾。
呼吸慢慢放緩,進入類似冥想的狀態,讓自己的身體內部的紊亂平息下來,變成一道穩定的背景音。
大地,在這時候就開始慢慢熱鬧起來。
但這種熱鬧并不是a
e此時想要的,因為這些都是外部聲源,對地下空間輪廓的描繪沒有用處。
這個時候,需要等待。
“嗒”。
一道非常細微的聲音,傳進了a
e的耳膜。
和林朔可以分辨出氣味的類型一樣,a
e對各種聲音,也有著敏銳的辨識能力。
她很快就認出了這個聲音到底是什么。
這是沒有穿鞋的腳掌,接觸硬質地面,發出的動靜。
就隔著石層,從地下傳來。
聲源,有了。
不出意外的話,這應該就是雪人的腳步聲。
但既然是腳步聲,就不是一道穩定的聲源,它必然是移動的,而且隨時會停下來。
要抓緊時間!
但問題是,這種聲源本身音量太小,空間輪廓對這種聲源的衍射,更是微乎其微。
抓不到聲源的衍射,空間輪廓就無法在a
e的大腦中成型。
這個空間的入口,自然也找不到。
于是a
e把手伸進自己的挎包內,拿出一個小瓷瓶,遞了上去。
林朔看到這個情況,連忙兩三步趕到坑邊上,伸手接住了這個瓷瓶。
兩人眼神一對,不用說話,林朔就知道a
e要干什么了。
他神情凝重,緩緩點了點頭。
看到林朔這個神情動作,a
e似是再無后顧之憂,神情輕松地笑了笑。
此刻,地底下的聲源質量很差,a
e需要動用絕技。
那就是蘇家“聽山識途”真正的法門:
龜息術。
因為哪怕進入了冥想狀態,a
e身體內部各個器官發出的聲音,還是太大了,蓋過了腳步聲的衍射。
尤其是呼吸聲和心跳聲。
而龜息術,能讓a
e進入一個類似冬眠的狀態,呼吸暫時停止,心跳也放慢到每分鐘二十次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