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
有善業、惡業、無記業之分;
有定業、不定業之分;
有共業、別業之分;
有引業、滿業之分。
簡單些說,業力便是因果之力,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便是業力的一種基本體現。
而古語又有云神通不抵業力,業力不抵愿力。
故而行大愿者,可擔大業力。
如地藏王菩薩渡盡地獄之大明愿,亦如法海渡三界之心頭暗念。
佛曰一念起,天地皆知。欲行之,十方震動。
起心動念,驚動十方神佛,是業障,更是業力,故不可不慎。
而以心之堅行大愿者,何以等閑之
非是佛門,即便是道家玄門,亦如此。
玉鼎真人曾經教導楊戩過心念的力量,愛恨情仇生與死,人之七情六欲,皆能化為自身之強大法力,此乃唯心之力。
而楊戩的力量的三個來源,分別來源于對天庭的恨、對家人以及親朋兄弟的小愛,到如今對三界眾生的大愛,最終融匯一體,成就玄門護法清源妙道真君、天庭昭惠顯圣二郎真君,以及如今的三界司法天神。
楊戩對于三界之大愛,又何嘗不是大愿
只不過佛道兩家見知差異,其實本源一體。
楊戩如此,法海亦是如此,大愿在身,業力對于他們來說與其說是負擔,倒不如說是養料,亦或者鞭策他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法海不在乎身上的業力變的更多,甚至有時夜深人靜時,心中還更起過更加極端的想法若三界業障加于吾之一身,可否渡得三界
當然,這事兒法海也就是想想。
愿景越大,實現起來便是越是困難重重。
君不見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許下大愿,至今尚未實現。
而法海之愿雖只在心頭,但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甚至絕一生一世也難寸功,需永生永世為之奮斗。
即便是許下西方大興的兩位西方教教主如何
如今西方大興,卻成就了大乘靈山佛門,西方教的名號反而消散于紅塵之中,卻不知兩位圣人教主,在許下大愿的時候,可曾預見這般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