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皇帝親自出城相送。
如今陛下又在長安城外將三藏法師親自迎回來。
師徒五人隨駕后到了長安城外。
師徒五人回朝,再加上城中這般大的動靜兒,不一時,三藏法師歸來的消息便傳遍了全城,滿城中無一不知是取經人來了。
還有三藏法師曾經住過的洪福寺,正有寺中僧人瞧見幾株松樹一顆顆頭俱向東,還在驚疑之時,便有當年跟著三藏法師學經的舊徒,登時起身“快些,快些想是玄奘師父取經回來了。”
若說過去十四年,百姓們或許會忘了還有三藏法師這樣一位高僧,但他們寺中的僧人,如何能不記得
這會兒聽了這僧人之言,一邊跟著收拾儀容,卻也詢問了一句“師兄如何知曉”
“當年師父去時,曾有言道我去之后,或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樹枝頭若是東向,我即回矣。我師父佛口圣言,故此知之。”他一邊兒說話,一邊兒招呼眾僧“快些,莫要耽擱了”
寺中僧人跟著魚貫而出,可這一上大街,便正聽到了騎兵傳訊“圣僧御弟取經歸來,陛下親自迎接,太子殿下正率了百官在城外迎候”
好家伙,這幾嗓子過后,一眾百姓紛紛拖家帶口,呼朋喚友的前來觀瞧。也就是他們寺中僧人出來的早些,否則怕是都搶不到前排,紛紛慶幸不已。
太子殿下當先上前行禮,隨后便是百官與眾百姓一同山呼萬歲,李世民自然坦然受之。
而后太子殿下向三藏法師見禮,口稱“見過皇叔”
法海避開不受,單手做佛禮,道一聲“阿彌陀佛,殿下切勿多禮。”
“你是寡人御弟,若非方外高僧,定然封做異姓王他雖貴為太子,但在御弟面前,終究是小輩便是他日后御極,這一聲皇叔,御弟自也是受得起的。”
眾人又聽三藏法師受此等恩遇,別說是滿城百姓,就是一朝文武也都齊生感慨。而一些老臣之子,紛紛在此刻告慰先父亡靈比如魏徵的幾個兒子。
三藏取經之事,還在十四年前。
有些當年還能送三藏法師出城的老人,已經亡故;而如今一些在此迎候三藏法師的少年,當年還未曾出生即便是一些青壯,對當年之事其實也沒有什么太深刻的記憶。
這會兒他們身邊長輩正在小聲講述當年往事。
而能夠跨越十四年,親眼見證這一場盛景的,到了現在也多是些中年人物換句話說,他們也正是如今大唐的中流砥柱。
就好比隨駕于望經樓的王玄策與薛仁貴,大唐能夠維持住這赫赫威名,他二人自然是功不可沒。
“小侄一向喜好佛法。”太子殿下聽了父皇之言,更不敢怠慢,連忙道“如今皇叔回唐,往后還要向皇叔多多請教。”
“善”
對此法海自然不會拒絕。
其實一國太子,過多信奉佛法,于國并不見得就是益處。
法海此刻未曾多說,一來是因為此刻臣民匯聚,這些話并不適合在這里說;二來也是這其中的關竅并非一兩句能夠言明的;三來法海認為這位太子殿下能來向自己請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自己可以把控傳授的內容,總是要比自己私下里琢磨,誤入歧途的好。
太子殿下見三藏法師一口應下,心里自然也是十分開心,面上自然而然就露出了笑顏。
一旁的李世民見了也是心生感慨,他之所以最終選定了雉奴為太子,而不是魏王正也是因為李治的這一顆“慈悲”心。
李世民很清楚,若是自己百年之后,是魏王李泰繼承王位,那么前太子與李治以及自己另外的幾位兒子,恐怕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況且若論才干與能力,其實也并不在魏王之下,如今自己更是手把手的教導,恨不得將一身本領盡數傳授想來日后他即便不能成為開疆擴土之雄主,也絕對夠資格做一個開明的守成之君。
大唐的疆域已經不小了。
大到在一切偏遠之處,其實大唐中樞并不能真正的掌控地方。
即便是再往外開疆擴土,其實也沒有足夠力量能夠消化這些的疆域除非,朝堂眾臣都能一日千里,亦或是中央與各州郡的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