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金蟬子真靈復蘇,更也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因為自己是法海,并沒有金蟬子的記憶。
念及此處,法海微微皺眉,顯然陷入了沉思之中。
眾僧見狀,紛紛向菩薩投去“不愧是菩薩”的目光,一擊便中要害甚至有些心念不堅定,心中還在默默祈禱,希望三藏答不出來,這辯經之事便能就此告一段落,大家伙兒全都能解脫。
可正此時
卻見緩緩抬頭,他看向了菩薩,眉頭漸漸舒展,一手也呈拈花之狀,而后嘴角微含笑意。
“不太對”
有僧人看出了不同,觀音菩薩身邊的普賢菩薩忽小聲說了一句“這并非是佛祖當年拈花一笑。”
眾僧聞言紛紛仔細觀瞧,頓覺怪異
然后眾僧再看看觀音菩薩,便又覺著不奇怪了。
因為三藏法師這會兒的拈花手勢,是學菩薩拈楊柳枝來的跟當年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時,自然有所不同。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見了,便收起楊柳枝,向著三藏笑道“三藏,想不到你與貧僧果真心意相通。”
適才菩薩拈枝,法海從中看到了菩薩對世間眾生的憐愛之心,以及菩薩對普渡眾生的堅決之態。
故而會心一笑。
普賢菩薩一旁小聲說道“是了,佛祖當年之笑意,意態安詳,寧靜、淡然而適才觀音大士與三藏之笑,皆見悲憫。”
普賢菩薩與觀音菩薩的話,聲音雖然不大,但大殿中的僧眾們聽得是清清楚楚一時心情復雜,不知究竟算不算難住了三藏。
便有大日如來看熱鬧事大,好奇問了一句“當年佛祖拈花時,貧僧已在浮屠山閉關,卻是未曾見到三藏,菩薩問你可悟通了當年佛祖拈花一笑之意,卻并非問你是否看懂菩薩拈枝”
說罷,大日如來又看向了佛祖“佛祖,不知可否重現拈花一笑,讓貧僧也見識一番”
大日如來不愧是當年跟多寶如來爭過靈山之主的人物,即便是彌勒與藥師兩位佛祖在面對如來佛祖的時候,也一直禮讓三分。
但他就沒那么客氣了。
最讓大日如來有如此底氣的,其實也還是前不久他成功邀請孔雀大明王菩薩加入密宗他們兩位聯手之下,這靈山之中還當真就沒有幾個能打的。
佛祖看向大日如來之時,好似山岳一般的氣勢,便瞬間橫貫了過去。
但對方毫不示弱,一輪紅日燃起熊熊熾熱烈焰轟轟轟
氣勢對沖之下,一些根基淺薄的僧人,已經稍有些承受不住了,一個個面色蒼白,東倒西歪十分狼狽。
反而是把三藏法師晾在了一邊兒。
大圣見了這般情況,心說這個靈山怕也算不得什么佛門清凈之地,還挺熱鬧。
幾個弟子也都是喜歡湊熱的,如今看到兩位佛祖針鋒相對,似乎沖突將起,內心深處還有些小興奮,畢竟這樣的場面可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
“阿彌陀佛。”
大尊者摩訶迦葉念了一聲佛號,緩緩起身“我佛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傳至貧僧處。”
“貧僧得此法,全因當年一笑。”
他說完這些話之后,也不管如來佛祖與大日如來氣勢對沖,卻將當年那一朵金婆羅花取出,做拈花一笑之狀,看向三藏“金蟬子,何解”
大尊者摩訶迦葉向三藏發問,佛祖與大日如來,便齊齊收了氣勢。
而孔雀大明王菩薩卻向大日如來傳音道“你何必如此太過莽撞了。”
大日如來還音曰“本欲尋個緣由,惹怒如來佛祖,好就此離去不料他能坐得住。”
孔雀大明王菩薩聞言好奇詢問了一句“此等盛會,道友為何要先退席”
大日如來“佛曰不可說,稍后自見分曉,明王且做好心理準備,別怪貧僧沒有事先提醒。”
大日如來畢竟耳聰目明,他當年剛脫困的時候,是聽到過孫悟空念經的之前沒有反應過來,是一時疏忽直到剛才菩薩與三藏問答時,他才猛然想起這件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