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賢菩薩之后。
大日如來仿佛抓住了訣竅,以當年贈于三藏之心經為題,與三藏辯經。
而與其說是辯經,倒不如說二人以對心經的感悟,相互印證。
場面還是比較的和諧的,畢竟大日如來與三藏還有些交情,更沒必要弄的劍拔弩張兩人辯經,也讓在場的眾僧獲益良多。
即便是二人收場之后,便是連帶著佛祖在內的眾僧,也尚且有些意猶未盡之意。
短短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可謂言簡義豐,詞寡旨深。
但不論是三藏還是大日如來,皆能從中得出自己一種不同的感悟,聽之令人豁然開朗。
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只此十數字,便能無限向外擴散,更引得諸多旁論,令人沉醉。
孔雀大明王見獵心喜,半途而入。
以自身成名之卷大孔雀經為基,也加入到了論法之中,因為他受大日如來邀請,加入密宗,成為密教護法明王之首,故而三言兩語之間,便將經辯的內容引入密宗教法之上。
密宗的教法,其實在靈山一向不受重視
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若是佛法不夠高深者擅自修行,極易墮入外道,則遺禍無窮。
故而,一些不明所以的僧人對密宗為畏之如虎,甚至說其是邪魔外道,不是正途,難成正果。
因此,即便此刻端坐于大雄寶殿之中的諸佛與菩薩,修行密宗之法者,也是寥寥無幾。
對此,密宗其實也很難辯駁,因為確實有些邪魔外道打著密教的名義招搖撞騙,再加上密教教主大日如來此前自鎖浮屠山千年形成這樣的局面,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但似佛祖、觀音菩薩以及孔雀大明王此等境界修為高深者,卻早不限于一門一派,幾乎可以說是樣樣精通因此,當辯經的內容轉變為密宗佛法之后,除了他們少數幾位之外,大多是僧人只能聽得個一星半點。
甚至明明有些詞語,從他們口中說出來是一個意思,可聽到他們耳中,全又覺著完全不同。
不多時
三人身后各顯異象。
大日如來腦后升起一輪金陽,奪目耀眼,燃起金烏佛焰;
孔雀大明王菩薩身后五色神光輪轉,叫在場眾僧心里齊齊一緊,生怕這身光刷下來,把自己刷走;
而三藏身后則宛若大海浩瀚,洶涌澎湃,無邊無際又響起陣陣雷音轟鳴,似在誦念那三藏經文,細聽之下,卻又有不同。
佛祖聆聽片刻,心說三藏見道矣。
這應該是三藏根據自己佛法感悟,于那無字經上,所書之真經。
少頃。
三位高僧收了神通法力,大雄寶殿之上的異象,也就此散去。
大日如來雙手合十,向三藏說道“三藏佛法之深厚,不在貧僧之下不知三藏可愿來我密宗,任一尊護法明王之位”
不得不說,三藏是才,確實令人心動。
以至于大日如來忍不住當著佛祖的面,揮動了鋤頭。
當然,佛祖對此也并沒有什么擔憂之意,畢竟以三藏的性子
“多謝佛祖,但還容小僧拒絕。”
大日如來對這個預料之中的答案,也并不感到意外,只是輕嘆一聲,道“世人對我密教多有誤會何況我密教如今本也良莠不齊,貧僧有意革新,而后使密宗教法重歸正途,而后傳于三界奈何教中弟子不堪大用,并無傳經人選苦尋多日,竟只有三藏一人最為恰合可惜可惜罷了,人各有志,既然三藏不愿,貧僧又如何能強求呢”
“此事就當貧僧沒提過,就此作罷。”
哎呀
這話一出,佛祖頓覺不妙。
眾所周知,似三藏、楊戩、悟空以及哪吒此等生性桀驁之輩,向來是吃軟不吃硬的。
那楊戩如今被玉帝一手拿捏,悟空對三藏更是信服哪吒自他父王借塔之事之后,以往的隔閡也徹底消散
本來如今該我收服三藏歸心,怎卻叫你橫插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