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意志力絕無問題,怕只怕自身的神魂撐不了那么久。
他此刻雖然并沒有接大日如來的話茬,但氣勢上也絕沒有半分退縮之意他甚至還往前頂了兩步,就好似在告訴靈山眾僧
貧僧隨時可以燃起佛焰,你們可敢接招
也是“大日佛焰”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些,何況還有那么多的前車之鑒,眾僧自然不會犯蠢。
觀音菩薩初大日如來之言的時候,倒也躍躍欲試,想要嘗試一下這“大日佛焰”的威力但思緒在心中稍轉了幾下,最終還是選擇放棄。
一來是如今的菩薩慈悲為懷,知道若是自己帶頭以佛焰煉心,靈山僧眾們恐當真難逃此劫;二來菩更薩知道這“大日佛焰”對三藏自身的危害
若是三藏施展“大日佛焰”導致自己修為受損,恐也會給心懷叵測之人可趁之機。
靈山絕非鐵板一塊。
只看大日如來時不時就要頂撞佛祖兩句;琉璃凈土的佛眾根本不聽靈山調遣;即便是菩薩自己,也有自己的心思甚至于說連佛祖本人,這會兒都想要將靈山這一爛攤子事甩給三藏,自己借著大劫的借口,要去轉世輪回。
想到這里,菩薩頓覺心累。
不過她也并不為當年做出“加入佛門”的這個選擇而后悔,畢竟對于菩薩本人來說,普渡眾生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而以前雖然修大道,卻總覺著心境空虛。
因而,在立下大乘佛教的時候,才有“普渡眾生”列入總綱之中,并且成為核心思想之一。這也是為什么觀音菩薩在佛門之中,地位幾乎與佛祖相當的原因之一。
觀音菩薩將目光轉向法海雷音如來,她也有些好奇這位琉璃凈土之佛,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法海雷音如來也不負他的名號,當即就要強撐著答應,哪怕知道自己在佛焰之下只有被超度這一個結果,這會兒也絕不可露怯推讓。
卻見他將日光菩薩的手推開,扭身看向了三藏法師,一副視死如歸之相當真不太像是尋常大眾所知僧人的那種能屈能伸的形象。
嘭
只是還不等他說話,藥師佛卻揮手揚出一道佛光,佛光正中法海雷音如來法海雷音如來帶著許些錯愕,緩緩倒在了日光菩薩的懷中。
“阿彌陀佛。”藥師佛顯然得了他師尊的真傳,面皮堅實,這會兒向著三藏先念一聲佛號,而后接著說道“三藏,得饒人處且饒人罷他修為盡失,已然為自己莽撞與錯誤付出了代價”
“阿彌陀佛。”法海聽了藥師佛之言,既沒有反駁也沒有答應,反而是向著藥師佛也念了一聲佛號,而后又問了一句,“法海雷音如來與悟空斗法,輸贏本就各憑本事只是不知道,佛祖口中的錯誤,是什么呢”
法海不僅僅是佛魔一體,即便是作為人的時候,他也是個個性極其的復雜的個體,似乎有多種完全不同的性格,匯聚混雜他這一具軀體之內。
而導致他性情波動變化的因素,則是要看他所面對的對象。
在善者面前,法海無疑是三界廣受敬仰的大德高僧;而若是對上那些作惡之輩,自有明王相顯現而在面對凡人與仙佛的之時,法海的內在情緒自然也會隨之變動。
這并非是法海的修行不到家,不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而是他心境早已大成,并不用這般刻意控制。
硬要說的話,算是超越了“看山是山”與“看山不是山”的境界,達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
其實當真說到心境的話,能以凡人之心操控佛魔兩道的法海,恐怕也沒人會質疑他的心境。
三藏之言,顯然讓藥師佛也有些措手不及話說這三藏法師的脾性,與自己的二師兄緊那羅也當真是有幾分相似
他雖然沒有跟金蟬子打過交道,但聽過些傳言,今日只看如今三藏行事,甚至比傳言有過之而無不及。藥師佛也不奇怪為什么當年如來佛祖偏偏把他打發去輪回歷劫了。
現在是形勢比人強。
何況剛才如來佛祖都親自言說要升大圣為大職正果,再加上觀音菩薩早就擺明了立場,堅定的站在三藏這一方只憑自己一個琉璃凈土,又能掀起什么風波來呢
這樣啞巴虧是吃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