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不敢托大,在子輿先生行禮的時候,一同躬身。
“先生,久違了。”
這一次是法海先開口。
在場眾人一見此等景象,心中不禁生出幾分疑惑來,這位先生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能夠得到三藏法師如此禮遇
三藏法師的性子,到如今大家也是有所了解的即便是這慈恩寺如今仙佛滿座,可也沒幾個能讓三藏法師如此相迎的況且,眾神仙們相互對視之間,發覺大家似乎也都不認識這一位一身儒生裝扮的先生。
不過他們也不急,聰明些的已經能夠推斷出對方的來歷了懶得弄腦筋的,也不慌,只要有一個人知道這位先生是誰,在場的眾人遲早都會知道。
況且,他如今上了祭臺,難道不得自報家門
而一旁的李淳風見皇帝只是稍起疑惑,而后便一副了然之意,心下也是有些好奇,便向皇帝詢問了一句,“陛下成竹于胸,可是知道這位先生的來歷”
李淳風作為當世人教在人間的代言人,自然認得子輿先生,原本他還想要向陛下介紹一二,但如今看來不如自己墊上一句話,讓陛下道出這位先生的來歷。
“哈哈哈哈”李世民聞言笑了幾聲,而后向著群臣說道“這位先生想必不是旁人,正是御弟此前提過的那一位,自火云洞中下凡而來,在西方立學傳道的子輿先生。”
儒門有兩位子輿先生,一位是孟子,另一位則是曾子。
但不論是哪一位,都足以讓大唐的儒生們為之瘋狂。
“小可曾參,見過圣佛。”
嘩
祭臺之下,群臣當即就不淡定了,尤其是那些在朝中司職的大儒們,若非此刻是在慈恩寺中參加唯識宗的開宗大典,這會兒已經要上去拜見“祖師”了。
當年孔圣門下號稱七十二賢人,可能夠一同跟去火云洞的也絕對不多而這位子輿先生,也絕非依靠孔圣的蔭庇,他能飛升火云洞完全是依憑自己的學問與修為。
子輿先生一向是最為謙遜的,他的同門師兄子貢,就曾評價過“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無所不信;其驕大人也,常以浩浩,是曾參之行也。”
子貢是孔圣門下“十哲”之一,而曾參雖然不在其列,但其學問與地位,在儒門之中也絕不在“十哲”之下。
孔圣的嫡孫子思,也是跟在曾子身邊學習,全憑曾子的悉心教誨,才能學有所成而后的另一位儒門大賢孟子,則是學于子思一脈。
如今盛傳之儒門孔孟之道,自然離不開曾子的繼承與發揚,也可見曾子在儒門之中,實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下又是他在人間傳道,甚至將儒門學堂都開去了天竺國恐怕將來曾子的聲名還會更為盛傳。
李世民也沒有見過這位先生,但他這也不妨礙他猜出曾子的身份畢竟在這人間能讓自家御弟親自發了請柬,見面之后還是如此客氣的儒生,也就只此一位了。
當日御弟提起這位先生大名的時候,李世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得把人從西方請回來
西方那群蠻夷,懂什么孔孟之道
我神州才是儒門正統
大唐的儒生,是深得君心的,畢竟上馬可殺敵,下馬可安民此等人才,對于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來說,自然是多多益善。
別的不多說就好比王玄策來說,他一身的本領比大唐絕大多數的武將都還要強橫,但他自認師出儒門,因此做的是文官
而且大唐大朝會上,時不時就會發生一些口角,若是爭執的激烈起來,自然會有人忍不住先出手,往后便是一場亂戰。
即便是自稱“混世魔王”的程咬金,在面對一群文官的圍毆時,也不見得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