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說人王們,就是人族之中那些別的強者,在血脈之力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實也能規避掉生死簿之中所記載的陽壽限制。”
首先說話的是崔判,在這方面還是有過一些研究的,而且畢竟是他在執掌“生死簿”,因此也有一定的發言權,“這樣的現象,基本都是在夏商之前自紂王身死,武王立周之后,人間的天子們以及那些諸侯國的君主,在人族血脈之力的修行上,便逐漸懈怠一則或許是封神大戰之中,導致人族強者接連隕落,傳承斷絕;二來也有可能是人族血脈之力,經過代代傳承,日漸稀薄,不復上古之威即便是有些人族高手出世,那也是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且也很少能夠突破自身壽元的限制。”
說到這里,崔判稍微頓了頓,向著二郎真君解釋一句“小神畢竟年歲淺薄,這些都是小神通過生死簿之上的記載,斗膽推測”
崔判是推測。
但楊戩是實實在在經歷過封神大戰的人物,“上古人王之實況,我也未曾親眼得見,但崔判所言封神之后的事情應當就是人族現狀。而天子的壽元,之所以漸漸同尋常人族無差其實根源上,是天道不允許天子以修行亦或是服用天材地寶的方式得長生。”
而“修行”,或許就是除卻人族血脈之力之外的一切能夠以“修行”得長生的修行方式了。
至于天材地寶相比于修行來說,其實這些才是天子與那些諸侯王們,最容易得到東西。
但不論是始皇帝的仙丹,還是周穆王與漢武帝的蟠桃,都未能讓他們得以長生別的天子,那就差得更遠了。
因為紫微帝氣的限制,當天子繼位的那一刻起,便算是斷絕了修行之路即便不是天子,只是擁有皇族血脈,在修行一途上,也是限制重重。
否則求仙訪道的人那么多,皇室成仙的不也只有淮南王劉安
聽了楊戩與崔判之言,那些個在人王時代就在地府任職的閻羅們,也反應過來了原來他們以往對天子不能長生的事情,陷入到了一個誤區之中。
但他們也沒太過在意,一來是事不關己;二來其實也怪人間的那些天子們自己不爭氣。
若非是李世民霎然覺醒,這事兒恐怕還得繼續被忽略下去。
但如今這個時代,確實也有些不同尋常,不僅僅是李世民自己在人族武道上屢有突破,那王玄策與薛仁貴這兩個狠人,甚至已經直逼當年上古人族的那些頂尖高手的水平。
旁人不清楚他們兩個的本領,但同他們交過手的楊戩可以確信若是把他們兩個放到封神戰場之上,即便是后來被稱為是“人族第一戰將”的黃天祥,恐怕也絕非是他們兩個的對手。
而隨著李世民的有意推廣,在科舉成功推行的同時,也順勢開啟了武舉一時間,大唐的朝廷的人才儲備,可謂是空前興旺。
也正是因為李唐文武并重的緣故,文武雙全的臣子,那是大有人在。
年初,百濟余族叛亂。
在沒有出動薛仁貴的情況下,李治以邢國公蘇定方為主帥,裴行儉為輔將,輕而易舉的平定叛亂,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不要以為天可汗退位成為了太上皇,你們就可以在私下里搞什么小動作。
大唐,依舊是那個大唐。
原本吐蕃、突厥等地那些不安分的人,在見到百濟在大唐的鐵騎之下,如此不堪一擊便也只好老實做人。西域各部就更不用說了,什么美酒、舞姬,更是毫不吝嗇的向大唐進貢。
雖然這些地方確實是劃入了大唐的版圖之中,但對于大唐來說,卻也始終沒有將他們真正的消化,只是在設立都護府的同時,還依舊讓他們保持一定的自治之權。
畢竟習俗與文化不同,除非是動用殺戮這等野蠻手段,否則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做到快速同化。
而無謂的殺戮,對于大唐來說,顯然是個非必要的選擇。
畢竟把人屠戮一空之后,也只能是剩下一片荒蕪之廢地這顯然不似大唐所求。至于說移民過去大唐的子民,又有多少真愿意背井離鄉的
李世民留給李治的一項基本國策就是,對付這些外族,文化上的征服,要比武力上的入侵,更加有效。
很顯然,李治也是這樣做的,并且頗有成效。
已經有許多地方,逐漸開始郡縣化了,比如西域的碎葉城,便是第一批試點甚至已經有了科舉的名額,這就引起了西域各部的爭相效仿。
人間的帝國王朝如何執政,其實他們這些神仙還是頗為在意的。
而對付地府來說,人間越是安穩,他們身上的擔子,自然就要小很多。
畢竟一旦起了殺伐,地府總是最忙的一環而和平發展的三界,少了那些在戰場上橫死的戰魂,他們只需要完成生死簿上既定指標項目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