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葉氏紡織四處蓋廠房,收工人,南北銀價大幅度下降之時,轉眼到了1931年的元旦。
為響應金陵國民政府“除舊習,西方化”的口號,今年上海灘過元旦新年的家庭更多了,元旦當天,許多人也按照農歷新年的習俗,提著禮品四處拜訪親朋,暢聊新年愿景。
在葉洛的努力下,陸小曼和唐瑛等人終于消融隔閡,重新玩到了一起。
為表謝意,徐志摩元旦當天便提著大包小包,領著難得早起一回的陸小曼往葉公館跑。
兩人在葉公館外撞見了特意從北方趕來找葉洛的林徽因夫妻。
四人站在外面,感慨著葉家的門庭若市,好像完全忘記了當初的私人糾葛,暢聊著去年的奇聞軼事。
要不是恰好出來倒垃圾的小麗看見他們,恐怕四人一直等到半夜都沒法見到葉洛的面。
這些要么是極為掙錢的日用品,要么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工業制品,此前一直是被洋行霸占的市場。
值得慶賀的是,1月1日元旦當天,金陵國民政府對外宣布,正式開始實施海關進口稅稅則。
沒辦法,從天南海北趕來給葉洛拜年的達官顯貴數不勝數,別說他們四個,就連上海灘現任市長張群都得排到下午三四點才能瞧見葉洛。
新稅則對600余種進口商品分12級征收550不等的關稅。
不論是稅收總額,還是占稅項總收入和總歲入的比例,都可說明1931年達到了戰前十年金陵國民政府關稅收入的頂峰。
此舉標志著民國實現了關稅自主,從歷史意義而言,這是自晚清以來的一大進步點。
值得注意的是,新稅則里,大幅度提高了各種普通進口商品的稅率,其中煙酒稅率提高到50,絲綢的稅率提高到45,火柴和陶瓷制品則為40,毛織品和高附加值食品則為35。
今年的元旦格外有節日氣息,市政廳集體放假一天,各報刊雜志學著良友畫報紛紛推出“新年特刊”。
眾人最關心的棉紡織品因受到1930年中日關稅協定的制約,稅率只提高了15,不愿離開民國市場的日本紡織廠依舊有活路。
金陵國民政府不顧社會上的反對聲音,正式將西歷定為“國歷”,做為華國官方承認的惟一歷法。
經過葉洛的一番大力改革,南北紡織業生態位大幅度改變,“辭舊迎新”也是紡織業的一大新動作。
但那是相對葉氏紡織之外的市場。
根據財政部的財政報告,去年海關稅收和鹽稅分別為37億大洋和32億大洋。
農歷雖然還在繼續使用,但已經不受政府認可,不得再出現于官方文件當中。
此外,麻織品和玻璃等進口商品的關稅也大為提高,到了30。
絕大部分物品的關稅是增加的,唯有機械一項,大部分降稅,方便國內商人進口一些海外的先進機械設備,拉動國內工業效率。
1931年的新稅則,作為關稅完全自主后第一個真正的國定稅則,雖然受到中日協議稅率的影響,不盡完美,但其已不像1929年稅則那樣只是單純地增加稅收,不僅使得關稅收入大幅增長,同時也對國內剛起步的工業有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而隨著新稅則下達,1931年關稅收入會比1930年增加近5700萬元,占當年稅項總歲入的669,總歲入的541。
提高這些商品的進口稅率,無疑對國內工商業發展是一劑強心針,亦是一張護身符。
正如申報和新聞報所贊許的那樣,“輕重之間,固經過一番斟酌者也”。
葉氏紡織背靠葉氏投資,最不缺的便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