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會打心底里認為彼此都是一類人,凝聚力相較于普通粉絲而言大大增強。
曾將這首歌評價為空洞缺乏內涵的知名樂評人rc面對著這個后來居上的結果也有些無法接受,在參加音樂節目時直接陰陽怪氣:“很明顯,我們都知道他們突然飆升的銷量是怎么回事。
“我只能說不要跟斯派克比拼營銷,我們都玩不過他。”
這已經是他在周易相關的音樂上第二次失手了,因為《becaeofyou》在網絡世界的爆紅,他的個人博客
這是他無法接受的。
好歹也是有名望的獨立樂評家,以前紙媒時代他哪里受過這種氣?
那都是在報紙雜志上一動筆桿子就有追隨者無數的。
只不過,他沒想到的是,在成功憑借著歌曲爆紅后,為了擺脫歌紅人不紅的處境,盡可能刷線下場的蕭雅軒也開始遭遇到了不少的媒體圍追采訪——
好巧不巧的是,今天的采訪中,被問到rc評論的蕭雅軒直接點了輿論的引線:“我不知道為什么他會對我有這么大的惡意,我只是一個歌手,一個用歌聲傳遞信念的歌手。
“只要有一個人從我的歌聲中受到了鼓勵,那我就認為值得。
“至于他,我不在乎,我為什么要在乎一個對女性充滿了惡意的家伙所發表的評論?”
歌紅了,自然也就有底氣了。三言兩語間,一頂“歧視女性”的帽子就給rc扣了上去——
縱橫業界二十幾年,曾經做搖滾的rc哪里見過這個場面,他過往的言論直接被某些不知名熱心網友給翻了出來——感謝紙媒時代,只要有留存,那就能買到實物。
rc炸了。
以《華盛頓郵報》為首的媒體矩陣們也炸了——
在emi唱片的形容中,蕭雅軒,一個在破碎家庭中成長起來的獨立女性,僅僅只是因為唱了一首好歌就要被以rc為首的惡臭老白男肆意打壓,這無疑激起了無數集美感同身受。
這其中更是夾雜著不少“我男我也……”的評論,仿佛有組織一般憑空在互聯網世界中出現,直接踩著這群媒體人的腦袋騎臉輸出。
rc有心想要告,但證據都還沒來得及搜集呢,人賬號就注銷了。
更有些好不容易花錢搜集到了信息、也定位到了ip,結果你媽過去現場一查是在網吧發的,網吧內具體位置還沒監控……
rc人麻了。
臥槽!
互聯網還能這么污蔑的啊?
這么不要臉的嗎?!
有本事你登報跟我pk啊!
這位在紙媒時代習慣了登報互噴的男人拔劍四顧心茫然,周遭全是敵人,他卻找不到輸出對象,反而天天都要被罵……
連人身攻擊、死亡威脅這些都比他過去在紙媒時代收到的要多。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開啟,那就再也無法停下。
在這個互聯網水軍都還沒有完整成型的年代,領先業界十多年的泰勒絲打法第一次出征美國樂壇,顯然收獲了奇效。
也就是現在還沒有lgbtq+的概念,不然的話周易高低也得再讓蕭雅軒給自己套一層“無子女的愛貓女士”buff。
業內各大公司負責營銷的部門人看傻了。
不是哥們,獨立女性這個概念還能這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