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對于林市的石刻文化,我不是專家,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都不是專家。”
“毛主席說的好有調查,才有發言權。”
“我認為,小馬和小柳的說法,當然有道理。”
“但是,小楊朋友的說法,肯定有他的理由。”
“大家都是文物界,古玩圈的專業人士,如果有人在各位面前隨便杜撰,信口雌黃,我想這個人應該不會這么愚蠢。”
說到這里。
陳老先生笑呵呵的看了看楊辰,又看了看柳老馬老師等眾,繼續道
“有意見,可以交流。”
“但是不要嘲笑。”
“更不要打壓。”
這番話一說。
立顯老先生的格局和境界。
見狀。
不愧是央視主持人,反應神速的和大人黃剛老師,馬上趁機宣布,接下來的第二項流程交流大會。
馬上開始。
于是。
眾人都是熱烈的響應。
很快。
在主持人黃剛黃老師的組織下,前來的賓客們,都陸陸續續的回到了座位區。
沒有刻意區分。
但大部份的賓客,都是和自省的朋友坐在一起。
于是無形之中。
便是涇渭分明,形成了兩個陣營。
交流會正式開始。
雖然較勁的氛圍很濃。
但一開始,兩邊都表現的都比較克制,提出的問題,交流的意見,都比較偏學術性和中肯的。
因為今天參展的展品,都沒有標注信息。
一個字都沒有。
所以一些古玩知識不算扎實的賓客,難免看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以。
比如某些古玩的名字。
某些古玩的工藝。
某些古玩的歷史和出處等等。
這個時候,在交流會上,這些求知若渴的賓客們,還是比較有禮貌,比較虛心,比較和和氣氣。
不過。
隨著交流會愈加的深入。
兩省的朋友,所提出的問題和意見,也就漸漸變得尖銳和犀利起來。
比如浙省的朋友就問,說楚南省的朋友竟然把恐龍化石這種嚴格意義上不算古玩的東西搬出來助陣,是不是缺乏底蘊,缺乏自信的表現
又比如那尊殘破的西域武士石相。
竟然牽強附會,說那是波斯王子卑路斯三世的刻像。
這種公然違背歷史,完全不符合史料,也沒有任何證據的說法,難道是楚南省對待古董文物的態度
還有所謂的楚繡。
拿一個現代刺繡大師,而且還是嶺東省人,所發明的雙面楚繡來展示楚繡工藝。
這是否有點拿來主義,以今論古的嫌疑
這些問題相當尖銳。
也滿了火藥味。
面對浙省朋友的質問,楚南省的朋友,自然也是不甘示弱,針鋒相對。
比如浙省的藏友將竹衣這種情趣內衣都搬了出來,是不是江南自古以來的底蘊和文化
還是對江南娘子身材的自信
又比如那只戰國的水晶杯。
你們浙省研究了那么久,也始終研究不出來,古人是如何制造這么一只巧奪天工的水晶杯,是不是你們的智慧斷了代
還是今不如古
再比如你們那根龍首木棍。
一個少數民族的信物而已。
江南不是富庶之地嗎
不是堂堂大漢正統之地嗎
怎么
沒錢了還是沒文化了。
不也是拿來主義,用少民異族的東西來充數
總之。
兩省朋友之間,諸如此類的提問和交流,漸漸變得越來越多,也變得越來越尖銳和犀利。
搞得現場的氣氛劍拔弩張,雙方都面紅耳赤,說話的聲音也是越來越大。
而說著說著。
話題都漸漸往對方陣營的焦點人物引去。
比如楚南陣營的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