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治最終選擇了接受這個記憶碎片尋回的任務。
原因很簡單,相比與生命來說,他更希望知道一切的真相。
處處受限的生命和知道真相的自由,他選擇后者。
知道自己為什么穿越、知道自己穿越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知道原先謝治知道的一切、知道整個穿越事件背后的推手究竟有何謀劃,即便知道后發現以自己現在的力量無法改變這一切,也好過渾渾噩噩地在這個世界上天天度過擔驚受怕的日子。
趙海洋能保自己一時,但自己畢竟不可能永遠在鹽水負清大學住下去,除非自己一年一年地留級,留到七老八十歲,否則自己總有從鹽水負清畢業的一天。
“我接受這個任務。人間體留下的所有記憶,我都會去尋回。”
思維木屋里,穿著紅色連衣裙的謝治對著穿著藍衣服的機器人謝治說。
而后,紅色衣服的謝治又對機器人謝治進行了多輪試探,最終確定了,眼前的瘋狂剪刀人格當真是一個只會根據既定算法邏輯行動的程序軟件,唯有自己問他一句,他才會回答一句。
紅色衣服的謝治從機器人謝治口中了解到了眼下一些情況發生的原因。
比如說,它的本質是一組被人間體謝治留在意識空間的簡易ai,采用了一部分數字奇跡的技術手段,從本源上來說,屬于數字奇跡組織烙印的一種。只不過,這份數字烙印上,奇跡組織的部分被抹去了。
人間體謝治抹去了數字奇跡對于這臺簡易ai的控制權,那之后讓ai作為智能呼出系統在謝治的思維閣中待命,等到謝治來到第一片記憶碎片所在的心靈幻境之中,簡易ai就會被重新激活,為謝治講解整場“記憶尋回任務”的相關情報。
用簡單的話進行理解,眼下這個被簡易ai接管的瘋狂剪刀人格化身,可以看做是一本人間體留下的一本只有封皮和序言的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內的絕大部分頁碼目前都是缺漏的,但謝治卻可以通過尋回那些散落在校園各處的記憶碎片,來補全這些頁碼上的所有內容。
再次回到心靈幻境之中的時候,謝治注意到玻璃門上自己的倒影一陣恍忽,而后又迅速變成了李依依的模樣。
從簡易ai那里,謝治知道了造成自己在林染秋的心靈幻境當中變成李依依的原因,那就是“投射效應”,準確來說,是一種反向的投射效應。
自己并非在林染秋的心靈幻境中變成了李依依,而是林染秋本人在自己的腦海中,在她的情緒波動中,將她自己幻想成了李依依。
“弗洛尹德認為,投射效應,是一種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人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強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
“簡單來說,別人的所作所為被你看在眼里,你第一時間會用自己的性格特點和過往經歷卻給所有的這些行為去下定義和貼標簽,這就是一種投射效應在現實中的展現。”
“你因為自己的過往經歷,第一印象覺得別人是好的,或者第一印象覺得別人是不好的,那么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你也會覺得別人是如你想象的這般。”
“比如有一個成語叫做疑鄰盜斧,當你覺得你的鄰居是一個偷了你斧頭的人,此后你看他的所有作為,他的一舉一動在你眼里都會加深你所投射過去的這種心理認知。”
“但林染秋的這種現象卻和投射效應相反,這并不是一個林染秋認為李依依偷了自己斧頭的故事,而是一個,林染秋認為李依依就是自己,把李依依的形象投射到了自己的記憶當中,代替掉了自己的一部分本我的桉例。”
“反向投射效應與投射效應形成的原理相同,但形成的過程卻是相反的。本質上依舊是當事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加深自己的投射形象,用投射形象代替自己所觀察事物的本來樣貌。”
“只不過,這一次,林染秋觀察的對象并不是李依依,而是在觀察了李依依之后,用自己觀察李依依得到的刻板印象,來投射到了自己身上,一遍又一遍加深她對自己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