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正走之間,忽然聽到后面嘚嘚蹄聲,不緊不慢,遙遙傳來。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人同時回頭,只見不遠處,一個老者頭戴斗笠,背上披著斗篷,肩頭扛著一只超大號的酒葫蘆,悠閑的騎在毛驢之上,一邊吟唱高歌,一邊往這邊走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劉備震驚
昔日祖上漢武大帝,可謂國家大興
然而徭役沉重,國家用兵不斷,老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果然是興,百姓苦
而十常侍弄權,黃巾起義之時,國勢衰微,大漢瀕臨滅亡。
底層百姓,人不如狗,餓殍遍地,尸橫遍野,乃至互相爭食死人,慘不忍睹
亡,最受苦的,還是底層的老百姓
關羽手撫長須,面色凝重“大哥,此人談吐不凡,絕非等閑之輩”
三人各自下馬,站在路邊,等待著老者前來。
不多時。
老者的毛驢越過后面負載著禮品的小車,來到劉備面前。
“老先生慢行,小可劉備,拜見先生,不知先生何方高士可否下騎,閑談一二”
劉備整頓衣冠,來到老者的毛驢之前,躬身施禮,恭敬的說道。
老者慌忙下了毛驢,將大酒葫蘆倚在腳下,向劉備還禮“這位先生,我不過是本地耕田的農夫,哪里敢稱什么高士更不敢受先生的大禮”
關羽轉過身來,走到老者的面前,抱拳行禮“老先生,剛剛老先生所吟誦之詩,非同一般,可否再誦一遍,我們也好洗耳恭聽。”
張飛在后極不耐煩,低聲嘟囔“要找臥龍,便去找臥龍,如何在這里和一個老農扯起淡來,還要聽什么吟詩”
劉備轉頭白了他一眼,張飛連忙禁聲,不敢再多言。
老者哈哈一笑,摘下頭頂的斗笠,當做蒲扇輕輕煽動,頜下的花白胡須迎風抖動。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者緩緩朗誦,聲音雖不洪亮,也不高亢,卻深情款款,娓娓道來,猶如敘述著一段興亡更迭的故事。
字里行間,無不充斥著對歷史的回憶,對興亡的思考,以及對百姓生活的同情和憐憫。
“老先生,如此非凡詩句,不是尋常人所能作出的。先生絕非常人,還望不吝賜教,讓劉備茅塞頓開”
劉備聽完了詩句,感慨完全,沉默片刻,從新作揖見禮,恭敬的說道。
老者哈哈一笑,面貌雖然蒼老,卻極為和藹,慈眉善目,仙風道骨。
“我確實只是此處臥龍崗里的一個耕田百姓,因日近中午,特去田里給我兒子兒媳送水。”
老者說話之間,指了指腳下那個巨大的葫蘆。
“那剛才老先生所吟誦之詩句,又從何而來”
關羽納悶,品味再三,好奇的問道。
“那是諸葛先生吟唱的,我無意之間聽了一些,因覺得這首詩尤其的好,也能理解一二,因此便記住了。剛才無意之間吟出,導致三位高士誤解,著實不好意思。”
老者長揖而起,恭敬有禮。
“哦原來是諸葛先生所作,難怪如此傳神,若非先生,誰能有如此胸襟氣度”
劉備聽了,忍不住輕聲贊嘆了一聲,心里對徐庶所說的臥龍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幾分。
“諸葛先生是個好人,自從定居在臥龍崗,不但教導我們的孩子們識文斷字,明理重義,還指導我們農桑之道,給我們發明了諸多農械,而且分文不取。”
老者提到諸葛先生,立刻也是眼中皆是敬仰之色,笑著說道。
“你說啥那書呆子,還懂得制造農具俺不信”
張飛實在忍不住了,伸過脖子等著眼睛問道,燕頷下虎須根根倒豎。
但張飛雖然生性粗魯,看起來卻并無兇惡之色,反而觀之可親。
“老先生,舍弟唐突,莫要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