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風的值房墻壁上掛有一副中等大小的中國地圖,1500萬比例尺。
何誠告辭之后,他就佇立在地圖前審視了起來。
這印有“皇明全覽圖”標題的地圖基本上與所謂的秋海棠葉一致,但在北方綿長的邊界上仍存在一些差異。
比如在大西北方向沒有唐努圖瓦,缺了一小塊;在正北方向卻又凸出一塊,與沙俄是以北海湖、也就是貝爾加湖為界的;在東北方向則基本與奴兒干都司一致,那兒有著一座規模不大的小型石油開采基地。
后世有一種奇怪的論調,稱“如果不是清朝,漢人王朝根本不可能收取藏、蒙、疆三地”,以此來鼓吹清朝的功績。
然而這是十分荒唐的,因為其所作所為本質上只是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滿蒙一體乃清朝之根本。
又由于藏傳喇嘛教對蒙古的深刻影響,因此藏地是必須被掌握的。可如果想安穩的占據藏地,夾在藏地與蒙地之間的疆地也必須拿下。
三者環環相扣,要么全有、要么全無。
而這一點放在漢人王朝上也同樣適用,北方邊患和維護統治是相悖的,如果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之,同樣要拿下藏疆兩地。
實際上明朝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乃至摸對了方法。清朝在蒙古施行的盟旗制實際上也能在明朝找到影子,明初亦曾將蒙古部族編作衛所,方便掌控。
而嚴重制約明朝對外擴張的影響因素其實是人口問題,宋元以來,戰亂不休,明初人口呈現極大的不均衡性,北方地區人口少得可憐,可以說是個難以彌補的巨坑。
明初收復西北時,那兒近乎無人區,比如甘州只有八百三十戶人家;而且如此稀少的百姓也是胡漢混居,乃至明軍需要雇傭向導和翻譯才能前進。
直到開國二十多年后,陜甘之地的總人口都僅有一百六十萬,人口密度只有可憐的每平方公里七個人。
明朝人口密度分布圖
這嚴重影響了明朝對西北的經營和擴張,等到西北人口逐漸恢復到上千萬人的水平之后,明朝又已是腐朽的晚期了。
所以說清朝、以及如今的后明,在這方面其實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明末清初,盡管天災人禍不斷,然而陜甘二省的人口仍然超過了二千萬,龐大的軍伍無需顧忌行進于荒涼的無人區所面臨的損耗與風險了。
同時又因為沒有三藩之亂的影響,后明收復西域的進展和效率比清朝更快。
因為準噶爾汗國是在十八世紀初期才達到鼎盛的,由于三藩之亂的緣故,清朝錯過了將之弄死于萌芽的最好時機。待其崛起之后想解決就麻煩了,所以總共拖拖拉拉了七十年,直到乾隆年間才平定之。
而后明在西元1684年就發起了戰略進攻,前后發動三場征伐,穩扎穩打,歷經十一年,在其成長為兼備火器與騎射的游牧帝國之前便將其解決了。
至于藏地,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和碩特汗國幾乎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很快便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