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在無數有識之士的努力和共同推動下,這項政策得以存留和延續,而非中途夭折。
至昌二十八年,這道名曰田畝公贖法的政令在調改后正式頒布,由官府強制贖買擁有超過八十畝的地主名下的土地,再將贖買來的土地半賣半送的形式分發給佃農,讓他們轉為半自耕農或自耕農。
事實上這道政令起初的標準更廣,強制贖買標準為五十畝,因為根據統計結果,南直隸地區占有巨量土地的大地主并不多,大多數都是占有百來畝、幾十畝土地的中小地主。
定為五十畝,范圍自然更廣,然而朝中持保守態度的一方堅決反對,最終不得不將贖買標準提高到了八十畝。
而且,自這道政令頒布后,大明官府一直謹慎施行,表現的極為小心,支付給地主的都是實打實的鈔票,堪稱客客氣氣。
個別反對激烈的地區,地方官府甚至在私下用更加“富含信用象征”的黃金進行支付,以安撫被強制贖買了土地的地主。
顯而易見的,這個政策效率低下,成果不大,而且要耗費大明的高額財政預算。
時至今日它一共施行了九年,也只有南直隸、北直隸兩省完成了大半;除此之外的其它省都僅有少量州府施行,進度也參差不齊。
唯一的優點恐怕就是溫和而穩定了,不易生亂。穩定至上,這恰恰是一心求穩的大明君臣普遍追求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朱泠婧似乎并非如此
周長風饒有興致地說“我也這么認為,所以該怎么改在田畝公贖法的基礎上繼續深入”
“用真金白銀的財政預算來干這個太蠢了,代價過大,實在是下策。”朱泠婧一只手負在身后,另一只手則擱于身前,緩緩開口道“代之以國債券,如此就不用擔心花銷了,要印多少印多少。”
草印鈔機是你家開的是吧
“但是國債也是要還的啊,咋還”周長風說這話的時候其實心里很清楚答案是什么。
對面的朱泠婧也不開口,只是淡然一笑,意思不言自明。
打起仗來還怕沒錢搶啊南洋地區的真金白銀和各類財富可不少。
“那要是出師不順怎么辦”
“辦法很多,延期償還、加印紙幣等等皆可,不過得盡量控制貶值。”
沒搶到財富,那就只能多拖延一點時間了,等打贏了自然就有錢了;同時也可以讓印鈔廠開足馬力,多多印錢,代價是不可避免的通貨膨脹。
不過,不至于那樣,南洋地區對于大明而言就是唾手可得的肥肉。
朱泠婧的構想在周長風看來還是不錯的,至少對他本人很有吸引力。
如今的大明,在除了南北直隸地區的其它省份,大中小地主們占有約5260的土地,無數農民依附于他們,雇農、佃農、半自耕農則占全部農民的70之多。
不過,純粹的佃農其實并不多,佃農主要集中在江浙滬;在其它地方,譬如山東,半自耕農和自耕農才是主體,純粹的佃農大約為1015間。
往近看是為了大戰、往遠看是為了經濟發展,土地必須重新分配。
這一票,干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