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泠婧給的那巨額支票不宜輕易動用,要是他現在去市區一擲千金買了一座豪華大院,那也太引人注目了,怕不是第二天沈瑜就要上門來請他喝茶了。
用可以,得拆分、拆散,一點點用。
周長風本打算在校門口等放學,然后帶上夏筱詩一起去挑房子,不過百無聊賴的他心生好奇,想進去溜達一圈,校門口的警衛自然不好拒絕。
這兒的教學樓是三層的,校園環境很不錯,池塘、樓閣、水榭無所不有。
在教學樓的走廊中漫步時,身旁便是一間間大教室,里邊或是老師在講課、或是學生在回答問題。
他的腳步停在了十一年級文科三班的教室門口,里邊正上著的歷史課內容吸引到了他。
大致就是東西方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差異,然后有名學生起身向老師提問,為何西歐是先行建立起現代科學體系的
老師自然答不上來。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后世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及的問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為什么中國沒有建立起現代科學體系或發生工業革命
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也是后世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也許究其原因是極難的,但是羅列具體的差距例子卻很容易。
代數學完成于西元1572年,隆慶年間;
開普勒定律完成于西元1609年,萬歷年間;
斯涅爾定律完成于西元1621年,萬歷年間;
解析幾何完成于西元1637年,崇禎年間。
歐洲人大約在明朝后期的時候完成了自然科學的奠基,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東西方差距已經出現了,但是并未大量體現出來。
在這個時間段,歐洲人的科學已經領先,但是技術上仍然落后于中國,科學與技術之間存在滯后性。
典型例子就是火炮,明朝的各類火炮雖然歷史悠久,在十五世紀堪稱先進,但是到了十七世紀卻已然落后。
譬如在設計上,圓筒似的將軍炮整個炮身都是均勻厚度的,有許多冗余死重;而紅夷炮則呈紡錘形,后厚前薄,該厚的厚、該薄的薄,構型相當合理。
而決定火炮設計的關鍵因素就是“模數”,即炮身厚度與口徑之比,以及身管長度與口徑之比。歐洲人總結出了各種火炮最理想的設計區間,由此誕生的火炮構型優良,炮身各處承受應力均衡。
火攻挈要中就有「西洋鑄造大銃,長短大小厚薄尺量之制著實慎重必依一定真傳比照度數推例」的記載。
然而在鑄造技術上,此時的歐洲人尚無法掌握鑄鐵火炮,葡萄牙人乃至還在廣東雇傭中國工匠出國幫助他們鑄造火炮。
但顯而易見的是,技術上的優勢很快就會被超越。
沒有科學體系,僅靠全天下工匠自發進行的技術積累和改進,松散且低效。
反觀歐洲,冶金技術開始基于對化學元素的認知而不斷改進、機械制造則借助數學和物理來設計。
不過,科學體系的建立本質上就是相當稀奇的,全世界如此多的文明,最終也只有歐洲孕育出來了科學。
所以這其實無需遺憾,真正應該懊惱的是中國沒能早早引入自然科學體系。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